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概论》课教学中

日期:2009-1-14 10:10 阅读:
    摘要:教师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简称《概论》课)教学中不仅要重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传播,还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融心理健康教育于《概论》课教学之中,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高校《概论》课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概论》课教学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概论》课教学之中,是我们高校思品老师所应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融心理健康教育于《概论》课教学中的意义
  
  (一)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同时还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自我状态良好,而且与社会高度和谐,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外部环境。当代中国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承载着社会和家庭的高期望值,自我定位高,成才欲望强,但社会阅历浅,心理发展不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特别是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所面临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学习、就业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大,不可避免会形成各种心理问题,一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还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高校《概论》课教师有责任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概论》课教学中,以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光荣使命。高素质人才,既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壮的身体素质,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心理素质是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的核心素质。一般说来,心理素质好的人能客观地认识世界,真心感受生活,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有利身体健康、学习和工作;有利于科学文化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高。由此可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概论》课教学之中,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社会和集体。但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调查表明,在大学生中近20%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症状较为严重的占1%~2%。目前,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案例呈明显上升趋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影响。《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思品教师在讲授《概论》课中一定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概论》课教学之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努力塑造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二、融心理健康教育于《概论》课教学中的方法
  
  (一)在教学中关爱学生心灵,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概论》课中蕴涵有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充分挖掘,关爱学生心灵,注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辛勤耕耘。
  1、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
  自信心、自尊心是做人的重要品性,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随着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增强,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逐渐提高,自信心、自尊心逐渐增强,但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强,情绪容易波动,自信心、自尊心极易走向极端。因此,在《概论》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我评价能力。如:讲解“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一课时,教师在讲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时,可有意提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使学生认识到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既善于发掘自己的优长,又要找到自己的不足,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教育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师在讲授“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时,可及时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既看到现在,也要看到过去和将来;正确认识自己,既要认识现在的“自己”,也要了解过去的“自己”,还要预测“自己”的未来。一个人只有用发展的眼光去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或失败
  随着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考研压力日益突出,一些大学生在这种压力下逐渐退缩,甚至走向犯罪。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成功和失败永远是一对孪生子,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同时也有了更多的迷茫,有了更多失败的可能。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失败,一分为二地看待失败,既要看到失败带来的身心痛苦,也看到失败对人意志的磨练。要让红军长征精神深深地铭刻在大学生的心中。
  (二)利用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
指导
  人际交往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人际关系的质量对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终生的成就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质量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也关系到国家人才队伍的培养质量。因此,我们在讲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章后,专门安排了“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讲座”,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指导,向学生指出,生活中、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人际关系沟通不够,这既有态度问题,也有沟通能力问题。因此,一方面,需要我们努力掌握沟通技巧,学会用激励、暗示、安慰、解释的
语言于他人交际,学会运用手势、表情、眼神等非语言信息表现自己美好的心灵和愿望,促进人际之间心灵的沟通、理解和信任;另一方面,要养成良好的性格,待人要诚恳、耐;自己要开朗沉着、自信大方、自尊自爱。通过人际交往指导,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教会学生人际交往方法与技巧,教育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信任、尊重、宽容,要用真诚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真诚的友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那些性格特别内向、不善交际以及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同学,教师可以通过建立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班的形式,使这部分同学从中得到训练,最终走出自我,乐于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之中。
  (三)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情感人
  英
国学者彼得.麦克菲尔认为“行为和态度在心理上是‘有感染力’的,在很大程度上,学生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会的”。他甚至认为,学生从教师的品格和行为中学到的东西,比教师所教的东西更多。因此,担任《概论》课教学任务的老师一定要有健康、完美的人格,通过自己模范行动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教师要热爱、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爱,体会到人际间的温暖,教师以情带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总之,《概论》课教师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融心理健康教育于《概论》课教学之中,它不仅能激活知识,使《概论》课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又可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
Tags: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概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