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走进教室,看到数学老师刚上完课的讲台上很脏,粉笔灰到处都是,于是有意识地望着讲桌,谁知半天也没有看见学生行动,一分钟后,见还是无人理会,便开口问道:“谁把讲桌擦一下?”于是班上同学的目光都望着今天的值日生。值日生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走上讲台将讲桌擦干净,回到了座位上。】 这样的事例我们并不陌生,下面的也是司空见惯。 抛开践踏草坪、上车抢座、不尊敬父母这些共性毛病不说,我门还了解到一些孩子干了不少“淘气事”,随地乱丢乱扔,个别大孩子还学会了向小一点的孩子敲诈要钱;有的在家不听父母的,在学校不听老师的,十分任性。 面对这些现实,老师们感叹不已:现在的孩子缺乏做好事的意识,不懂得为他人着想。原因何在?受影视文化、网络传媒及社会多元化思想的影响,当代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成为一个极为迫切的现实问题。这是共识,我们非常注重。活动不能不说是“丰富多彩”,但往往是照本宣科地进行说教或照猫画虎般开展几次活动,换而言之就是我们的道德教育,内容脱离未成年人的实际,过程脱离未成年人的主体,形式脱离社会及未成年人的现实,这样势必导致教育效果的低效,无效,乃至反效。 德育教育归根到底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负责。一个学生要发展,要靠人做得好,能够与人为善,与人合作团结,这样才会得到大家的赏识和喜欢。人品不好,没有人愿意与其交往。为此,我们学校开展了“日行一善”主题活动。在学校德育处的带领下,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引导学生扎实有序开展活动,做到“坚持不放松,活动出成效”。 1、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体现出来。如在“班级特色栏”内张贴学生活动的照片、有关活动的文章、活动积极分子的介绍;将活动的有关情况上班级黑板报等。 2、利用晨会组织学生交流日行一善事例,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利用班会课开展主题班会。 3、进行“‘爱心超市’周记”交流、展示和评比。 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在变。学生们渐渐有了一颗宽容、尊重、理解他人的心,不再那么自我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气氛也浓了,不再为一点琐碎的小事而吵得面红耳赤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名叫张俊的孩子,以前由于觉得卖米酒这个职业不好,他从来不敢在同学和老师面前说出自己爸爸的职业。可是在最近的一次班会上,这个孩子竟然对全班同学说:“爸爸为了供我上学,风里来、雨里去,再苦再累也从不埋怨,我以前那样看他,真是对不起他。现在,我要大声地说,他是世界上最可爱的爸爸。”还有很多孩子,从前根本无视父母、老师的付出,但现在他们开始懂得珍惜别人对自己的付出,懂得感恩了。这就是“日行一善”最大的成效。 还有老师在教育日志中写道:我们经常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仔细想想这句话又何尝不是在教育老师自己呢?教育学生看到碎纸要捡起扔到纸篓里,自己却不肯随手拾起掉下来的粉笔头;教育学生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自己却不肯在学生问好时真诚地回报一个微笑;教育学生要宽容,自己却总抓住学生的小毛病不放。有些时候自己总感叹学生难教,其实问题出在‘其身也不正’上,事情再小也是事情,事情再小也有学生在看。 活动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家长普遍反映: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放学回家后,除了做好自己的回家作业外,余下的时间就帮家长做些小家务,平时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懂得了要珍惜粮食、节约用水、保护生态环境,懂得助人了。还有家长说,“日行一善”这个活动有深远的意义,是一个为孩子的人生奠基的活动,为孩子的成长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随着“日行一善”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的基础道德素养不断提升,“日行一善”在悄然无声地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为自己的成长成才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教育者能时常在学生心灵点上一盏明灯,有“善心”,有“善举”,那么他们一定会给我们“教”成一群懂得并具有真善美的接班队。 Tags:生的,心灵,点亮,一盏,明灯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