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父母们应该了解的6个家教理念

日期:2013-11-27 14:45 阅读:
    由于我的专业是研究犯罪心理问题,所以,我看家庭教育的角度也较为特别。在大量的相关研究后,我得出一个最简单的结论。
    一、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滞后反应。
    任何生命都是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即1-6岁、6-12岁、12-18岁。12-18岁时人已经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就决定了这一时期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所以,家教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即依恋期。在依恋期中,1-6岁又最为关键。由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逻辑的进程,所以,人在成年时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往往源于未成年。发生在2007年美国大学校园的一起枪击案,枪手赵承熙的犯罪心理就形成于未成年时期(8岁)因移民而造成的心理创伤。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人在幼年最重要的需要之一是安全感,对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熟悉的环境、亲切的伙伴比豪华的居室和汽车更容易让孩子形成阳光与健康的心理,父母就不应该仅以自己的意志去生活。这一案例告诉我们,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否则,父母的一切努力都会成为泡影。
    二、  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他的弱小和被动都决定他的一切是成人造成的。
    客观地讲,抚养人对被抚养者具有生命的决定权、物质的提供权、照顾的程度权、个性的决定权。如果替孩子问一问大人:“我”的胃口是喂出来的,“我”的脾气是带出来的,“我”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我”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我”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爱出来的……孩子出走、自杀、犯罪,看似是孩子的选择,其实都是父母行为的反应或结果。譬如,一个12岁的男孩因上网影响了学习,被妈妈训斥后居然选择了自杀。这位母亲后悔不迭,但她不知道,孩子的这种选择,并不是因为此次的管教,而在于她以往的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由于母亲的一贯宠爱,使孩子形成了一种错误判断:既然你如此爱我,现在我的要求再不合理你也要答应我,否则我就用死来回应你。这一错误是谁造成的?仍是父母。父母在孩子3-5岁时就应该找机会给孩子一次明确的态度展示:如果你做得不对,我就不爱你!当然,这需要相关的知识与操作的技巧。
    三、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曾有一位父亲,自己勤奋努力地挣下了万贯家财,却突然发现长大了的儿子一身坏毛病,沉溺于网络无法自拔。无奈之下,他找到一位专家,居然拍出10万元说:“你帮我教育好我的儿子,我就给你10万元!”笔者当时曾撰文告诉这位父亲,你错了,教育孩子是你不可推卸的责任,更何况对人的心理教育是从情感抚养开始的,而最基本的情感就是亲情。如果没有亲情就不可能形成人的基本情感反应,没有正常的情感反应,一个人又如何会被教化?所以,抚养与情感、情感与教育息息相关。
    四、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真正决定命运。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在浮躁与欲望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偏重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似乎孩子的分数和就读的学校将决定孩子的一生。这是一种严重的认识偏差。智力、分数、学历虽然重要,但是,纵观人类历史,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成功者,或被人们敬佩与记住的人,一定具有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责任感、同情心、博爱、自尊,等等。所以,父母不要为孩子的学习能力弱而训斥甚至羞辱孩子,而应该细心观察自己孩子的特长,帮助其找出优于其他人的能力,使其建立自信和自尊,找到自己生存与发展的责任。因为任何人的成就都离不开社会活动,所以要教会孩子责任、博爱、合作、付出。
    五、爱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家长要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由于孩子的弱小,由于孩子需要引导,也就造成了一些家长的认识误区,他们认为自己有权决定孩子的全部生活,甚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这种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孩子虽然衣食无忧却不快乐,许多孩子虽获得高学历却以自杀了却一切。每当此时,痛不欲生的父母都会问:“这是为了什么?”原因很简单,一个从小没有感受过快乐的人怎么会有健康阳光的心态?一个从小没有被亲人或社会善待过的人怎么会温情地善待别人?一个从未体验过被尊重的孩子怎么会懂得自尊?又怎么会懂得尊重别人?我们给予孩子生命、满足孩子成长中所需的物质要求……但必须明白,“被给予者”也有独立的人格,他们也需要被尊重,需要理解和平等沟通。
    六、改变孩子须先改变大人。
    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应首先反思自己,我认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工作。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许多家长都会急切地让孩子去见心理医生或专家,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笔者认为,孩子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与父母有关,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应该先改变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如何让父母了解孩子成长的心理过程,父母如何在孩子出现问题时主动发现自己的问题?这都是作为父母的成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曾有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男孩在接触网络后略有些“成瘾”,先后用作业本写了数本网络日记。家长发现后,不仅责骂了孩子,而且一古脑儿地烧掉了网络日记。孩子当时似乎没有什么激烈的反应,也表示不再去网吧,但在第二天却自杀了……这个案例说明,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必须有耐心、爱心,去倾听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帮助他们化解苦恼。
(作者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
    【 家长教育孩子应做到“三不四要” 】“三不”是:1、不要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更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2、不要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挂在嘴边。家长重复这种无效的方式只能让孩子更厌倦学习,产生精神沟通障碍,回避与父母交谈。3、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指责。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四要”是:1、家长要学会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孩子得到父母的认可,可以培养“阳光心理”,从而让孩子更自信。2、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关注孩子的心情和感觉比关注成绩更重要。3、家长要寻找与孩子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这样才能与孩子找到共同的话题,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4、家长要与孩子交朋友。家长要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并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性,尊重孩子,包括尊重他们的情感、意愿以及他们的隐私。
    【 好的教育实质上是合适的教育 】 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还不算发达,各地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好的教育不能简单地用“一流”标准来衡量,豪华、奢侈的教育不能带来高质量的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的教育不等同于理想的教育。好的教育实质上是合适的教育,是符合我国现实国情、行之有效的教育,是具有理想性,同时也具有实现可能性的教育,也是恪守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原则的教育。
Tags:父母,应该,了解,6个,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