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和信息的产生与更新的速度迅猛。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振兴都必须依赖科技和知识运用,况且未来社会又要求人们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潜力,去主动地改造环境、创造未来,使环境和人类处在一种良性互动状态。不管是置身于现在,还是着眼于未来,这一切都要求受教育者要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说:“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给学生创造一方创新的沃土。 一、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奠定创新教育的基础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往往片面地强调教师的尊严和威信,而很少考虑接受教育的主体(学生)的自尊和自由。教师往往作为居高临下的训导者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话语便是学生应该信守的规范,学生不敢怀疑或挑战老师所说的话或制定的成规,对老师错误的言行或不当的做法,也只好保持沉默,甚至将错就错。一些有趣的想法被训为异想天开,一些天真的举动被斥为捣乱、胡闹,学生的心理往往处于一种压抑状态。这种强求一律和专横的做法,往往禁固住学生求异求新的思维,使学生不敢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这样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连创新的欲望也被压抑着。相对来说,教师老师和学生接触的最多,学生特别在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老师应放弃自己的权威意识,多一些宽容,多一份豁达,尊重学生别出心裁的观念,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老师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便能使学生主动、平等地和老师探索与交流。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在欢快愉悦的气氛中,学生的一些新设想、新观点和新问题便会喷涌而出,进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在这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允许学生“不听话”,允许学生“唱反调”,允许学生发表个人不成熟的意见和看法,默许他们与众不同的行为,对学生的“反对意见”或“不合理要求”,不立即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让学生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并从中找出思维的“亮点”,给以适当褒扬,然后帮助其修改不合理的部分,这样就不会将学生良好的思维势头扼杀于萌芽状态。有些学生不爱循规蹈矩,常常干出一些“越规”的事、出格的事。这也许是他们非凡思维能力的一次闪现,老师要发现其行为中的“闪光点”,予以肯定并加以指导,那么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正是因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平时传递给学生“不能做”的信息太多了,而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的信息太少了,以至于使学生丧失掉了发展个性的机会,丧失掉了做人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教师对学生的一些不良现象或不当行为不要采取当面阻止或横加干涉的作法,更不要压制训斥,而是要心平气和地同学生一起分析利弊得失,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做。比如,教室里的卫生是个“老大难”问题,有些学生的自觉性偏低,有时候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等杂物。要从正面告诉学生讲究卫生的好处,引导学生自制废纸盒等容纳垃圾的容器。这样既解决了卫生问题,也美化了教室环境,又增强了学生的生活情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许多实践表明,一个民主协商的新型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增强教育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创新教育的园地 学生的思维空间与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范围和程度有直接关系,接触的事物越多,参与程度越深,其思维空间就越广泛,发现问题的机会也就越多。而创新行为往往源于问题的发现,发现问题是什么,就要去思考为什么,进而去研究怎么办。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才能萌发出创新意识,才能够产生创新行为。也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萌生,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充分培养和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热情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有力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三、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伴之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而人才的多样性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个性和特长。所谓个性,通俗一点讲,就是一个人有别于其他人的社会特征。在现代社会里,个性象征着自信、有主见、有创新能力。在现代教育中,个性几乎被放在了核心的位置。在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也强调要“发展个性”。实际上,要落实素质教育,根本的作法就是着力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班级氛围,巧妙地激发学生积极表达自我的冲动,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互相激发,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 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工作中,往往采用统一的教育模式、统一的考评办法,这些“统一”对每一个独立的学生个体来说是不公平的,这些“统一”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热情,会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障碍。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每个学生至少有七种不同的智力,但每个学生又具有不同的智力结构或智力品质。不仅如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类型、工作方式和气质性格。对学生而言,有的空间想象力丰富,有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有的喜欢文学,有的爱好绘画,不一而足。每个学生都富有鲜明的个性,每一个学生都是潜在的人才。 让学生体验成功,是激发学生表现欲和创造欲,发展独立个性的灵丹妙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他没有感到自己作为一个创造者的自尊感,如果他不能自豪地抬起头来走路,那么,所谓个性就是不可思议的。”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个性的空间,为学生创设培养爱好、发展特长的场境,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做人的快乐和自豪,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应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应该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学生的各种爱好、特长和创造都给予足够的鼓励和重视。实践表明,正视与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加以因势利导,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实施自我教育和管理,升华创新教育的成果 未来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各方面的激烈竞争,要求人们具备主动地高度适应社会生活的本领,这些本领的获得,有赖于人的自我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这使学生顺利步入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作为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教师角色形象要实现由“保姆型”向“导师型”转变,将“母爱”转化为“师爱”,从而满足学生高层次的情感需求,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导师”,做学生“成才”的引路人,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和聪明才智运用到创造性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Tags:如何,营造,好的,学习,氛围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