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教育是指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使他接受一定的观念或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暗示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早已被教育者运用于教育过程之中。古时“孟母三迁”发人深思,而孟母断机掷杼,使孟子意识到:人中途缀学就象正在织的布匹被剪断丝线一样成为废物。从而孟子挑灯夜读,锲而不舍终成为儒学大师。所以针对青少年学生个性心理,正确运用暗示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一、通过良好的环境氛围的暗示,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心理学表明,一定的环境氛围可以强化或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可见环境氛围暗示教育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环境氛围包括有形物质环境和无形“心理场”。 重视班级环境的布置,培养良好的班风。班级环境的布置要造成浓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气氛。如张贴名人名言、悬挂国旗、出好黑板报、开辟爱国主义专栏等,尤其是革命节日或开展活动时,更要精心设计教育环境,突出主题,使同学身临其境,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抓好仪式教育,创造一种庄严、神圣的教育氛围,如每周升旗仪式、十八岁成人教育仪式等。班主任要把培养良好的班风作为班级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形成奋发向上的班风,才能让学生在集体的氛围中感染,激发同学的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的思想道德情感。 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良好的班风是优良校风形成的基础,但优良校风又能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为了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品质素质,那么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要形成浓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氛围。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育人气氛,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各方面都能受到良好的熏陶。如利用校园广播站、团刊、校刊、标语口号、名人画像、校训、校园标志性景点等,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共振。同时要大力宣传学校取得的优良成绩,给学生积极向上的暗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 二、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到暗示,从而实现思想道德情感转化,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目的。 任何情感的产生、发展过程总是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的。仅靠说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往往事倍功半,而让学生参加活动,进行 “情感操练”,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暗示、启发并逐步内化为稳定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立德育基地,走进社会大课堂。“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社会生活脱离,这样的教育是不会成功的”一位伟人曾经这样说过。我校兴建立了27个社会德育实践基地和社会实践活动联系点。泰州市海军诞生地纪念馆是一个颇具特色的德育实践基地,每次参观学生都能受到一次生动的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泰州市东进住宅小区是省级模范小区,“走进小区,服务社会”,是我校学生一项持之以恒的活动。如组建“三下乡”服务小组,发挥职教专业优势,为小区群众服务。另外举办家乡在前进调查专访活动。通过社会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民情、国情,促进了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情感形成。 高奏爱国主义主旋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我校在平时的德育活动中,坚持以“三爱”教育活动、学雷锋活动、革命传统及时政教育活动、国防教育活动为重点,强调坚持德育活动“五性”原则,即科学性、系列性、针对性、实效性、多样性原则,形成一个浓厚的德育氛围,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情感的转化。如:举办日常行为规范竞赛活动,召开“我为班级做了什么”主题班会、“走雷锋之路”演讲会、“当代中学生”形象讨论会,开展我为创建职教中心作奉献活动、岗位劳动竞赛活动、野营拉练活动、校园文艺会演、“五·四”青年节纪念系列活动、庆“香港、澳门回归”系列活动、国庆五十周年系列活动、“爱祖国、讲奉献”主题团日活动,向“希望工程、灾区”献爱心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情绪体验,积累了情绪经验,逐步内化为稳定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情感。 三、实现暗示教育形式多样化,不断深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达到巩固和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目的。 榜样暗示能够使受教育者形象地感受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和品德,他有巨大的感染力,可以唤起学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动机,为培养和形成自觉性、自制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创造了条件。榜样暗示容易引起学生情绪的共鸣。所以,在教育中,大力宣扬先进人物、伟人的先进事迹,宣传表扬身边的典型,如宣传徐虎、李素丽、李向群等先进人物事迹,邀请劳模来校作报告,表彰学校学雷锋标兵、校园文明标兵。另外,教师的榜样暗示也十分重要。有言道:“其身正,不今而行;其身不正,虽今不从”。因而,教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是正确实施暗示的第一步,所以教师要以自身的形象去感染学生。 审美暗示是以美激化学生内心情感,从而转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者可利用大自然美的资源,引导学生自觉地、有目的地去欣赏自然美,陶冶学生情操。如通过旅游、集邮等活动,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职业学校可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技能劳动。劳动不仅创造美,而且本身就是美,同时学生能体验到创造劳动成果的幸福。因此,通过劳动进行的审美教育能促使学生全身心协调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审美暗示教育。通过课堂进行审美暗示教育时,应考虑到每门课程的特性,以达到科学与审美教育的统一。教育者还可通过艺术审美暗示达到深化、转变学生思想道德情感。如通过成立书画社、文学社、摄影兴趣小组、校舞蹈队,并组织好学校各项文娱活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性。 语言暗示要求教育者学会运用语言工具,体现语言艺术的魅力。语言暗示在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中是一种经常运用的暗示教育手段。如对于后进生,要运用语言多暗示、多启发,经常关心表扬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后进生克服自卑、自负的心理,促进后进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转化。 自我暗示是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随着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有一定针对性的自我暗示能力,但这需要教师、家长的提醒,帮助学生进行解剖分析。如可以要求学生写日记、观后感、读后感,进行自我教育。《雷锋日记》真实记录了一个普通人不断进行自我解剖的动人历史。如果经常进行自我暗示,有助于青少年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总之,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过程中,必须了解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暗示与明示、隐性与显性教育结合起来,正确运用暗示,预防消极暗示的负面作用。如果对出现的不良现象,不及时消除,使其蔓延,形成一定的气候,那对学生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对于不良现象要及时发现,从根本上铲除,注重正面引导、疏通,化劣势为优势。否则将达不到预定的教育目标。而且,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应互相协调、配合,运用多种暗示方式同时进行,那么,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就会向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 Tags:利用,暗示,教育,培养,学生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