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论述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其预防方法

日期:2013-12-4 13:37 阅读:
【摘要】对于校园暴力事件,国外一般采取三级预防措施来加以防范。在我国,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只有认真分析这些原因,对症下药,采取得力的措施,才可以有效地防范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校园暴力;成因分析;预防

      2004年5月22日凌晨二时,湖南省湘潭市第二技工学校发生一起命案,因为一句玩笑引起争执,18岁的学生罗逵被同校16岁的同学黎双杀死在寝室,罗身中11刀,其中致命一刀刺破前胸主动脉;2003年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一案,更是震惊全国……当这样一个又一个触目惊心的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出现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时,使我们更为惊愕的是,这些案件的“主角”都还是正在读书学习的学生!校园暴力,这几个令人无法忍受的字眼,不得不再一次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如何采取有力措施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构建和谐校园,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当前国内外校园暴力研究概况
      (一)校园暴力的定义和说法
      校园暴力各国都有发生,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由于研究者采用的方法不同,暴力的定义和说法颇多,其中关于暴力的定义得到较多认可的有两种。第一种是“暴力是动作发出者的攻击性行为。即他是用自己的身体或别的物体去伤害另一个个体的攻击性行为。”第二种定义来自于国际卫生组织“对自己、他人、群体等广泛地使用体力或其他能量来恐吓,其结果导致了或最大可能导致了受伤、死亡、心理伤害、发展不良或剥夺的行为。”在我国,关于暴力,比较全面的解释有两种。其一是来自于《现代汉语词典》“暴力是指强制的力量、武力”;其二来自于1999年出版的《辞海》“暴力是指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等权利的强暴行为”。
      笔者认为,所谓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校园周边地区的以口头、物体或身体任何部位而发出的侵犯他人人身权利和财产的攻击性行为。校园暴力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首先,暴力行为是发生在校园或紧邻校园的周边地区;其次,暴力侵害的对象为校园里的人、事、物,包括教师、学生及其财产等,但以学生为主要目标;再次,校园暴力的结果是侵犯了他人人身权利、公私财产以及心理的伤害,并由此而引起的自杀、跳楼等;最后,校园暴力的发生往往极具突发性,虽然有些事件有预兆,但容易被有关部门和人员忽视。
      (二)国外三级预防措施遏制校园暴力
      虽然各国校园暴力情况不同,但参照芬兰、德国、葡萄牙、英格兰等国的研究情况,可以看出有以下几点共同之处;暴力特别是威逼被视为是学校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极少数才会发生严重的犯罪事件;校园暴力的典型形式是口头暴力;青少年暴力的报道在媒体上开始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了;校园暴力的增长率比普通人群中青少年暴力的增长率要低。针对这些情况,大多数学校采取三维立体网状的防御措施———三级预防措施。
      1.一级预防。这个层面上的预防是针对年幼的孩子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从长远看,这是一种发展取向,其目的在于传播一种文化模式,让孩子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由的、负责的公民。一级预防包含的一系列规则是提升伦理价值能力的核心,如发展学生交际能力、重视价值观的教育、积极正向的自我概念、集体合作教育等等,并通过安排好学校的课程计划和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塑造他们的态度、行为、价值观。
      2.二级预防。二级预防又叫早期干预,主要指教师在教室内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或者学校和家长们共同采取的一些措施。其主要内容是依据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对纪律程序分析和指导,良好的班级纪律是由教师耐心教导和对偏差行为的矫治所组成,而不是基于权力主义的独裁的管理。
      3.三级预防。针对校园暴力这种普遍存在的行为,这种预防是一种更是具建设性的,基于青少年在应对外界的弹性能力发展中的干预办法,着重保护性因素而非危险性因素,核心是依恋、成就、自主、利他,用爱心帮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
      二、校园暴力原因分析
      笔者在湖南长沙四所高职院校和两所高中进行了关于校园暴力的调查,此次调查形式为不记名,收回问卷300份。调查结果显示:曾受到过校园暴力迫害的学生约为32。5%;参加过校园暴力的学生约为36%;在身边亲眼看到校园暴力的学生约为48%。调查发现:校园暴力施加者与被调查者年龄大小基本相同的约为86。5%,校园暴力施加者在两个人以上的约为84。5%;校园暴力在校园中发生的约为34%;校园暴力施加者手持凶器约为70。5%;校园暴力施加者以抢劫为目的的约占75%。由以上调查我们不难看出,现在校园暴力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团伙化、低龄化和暴力抢劫化。另外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笔者认为,校园暴力发生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不良文化冲击校园,青少年学生深受其害
      当前社会上的腐化现象、不良风气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腐蚀和影响,象牙塔里的青少年学生也深受其害。特别是一些影视作品、网络游戏过分渲染暴力、色情的内容,使得青少年不自觉地模仿,学会了用以暴抗暴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和冲突。作为21世纪的舶来品,网络在带来先进科学技术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使西方文化铺天盖地涌来,并不断挤压和排斥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淡化我们的民族意识,西方推崇的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正在日益腐蚀青少年等等,所有这些对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但思想活跃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无疑是异常严峻的挑战,多种思想和价值观念共存并激烈地动荡和交锋,一旦发生矛盾,便无所适从,自然地就想到了以暴力的方式来解决。
      (二)重升学率、重就业率的教育观念大有市场,素质教育难以跟上时代的要求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先生曾经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该是:青年人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我们国家很早以前就开始提倡素质教育。从当前看,重升学率、重就业率的教育观念还大有市场,素质教育难以跟上时代的要求。从小学到中学,似乎只是为了升学率,为了考上大学,而到了大学,就得为毕业后找工作而学习。过去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但现在则是“文凭改变命运”,大学俨然成了培养实用人才的流水工厂,毕业生一个个成了标准件,一些大学惟“就业率”马首是瞻,市场上什么专业吃香,学校就开设什么专业,而对于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综合素质、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就显得落后,当然难以顾及。
      (三)重智育、轻德育的理念依旧存在,法制教育滞后
      在升学率和就业率指挥棒的引导下,学校片面地只重视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学生的德育,专业知识课开得多,文化课也不少,至于学生的德育课,则被看成是“轻点”和可上可不上的课,或者即使开设了德育课,也只是流于形式,让学生们自习或讨论,这样加强的则是学生的应试教育,而思想品德、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的教育都被忽视了,结果是只要学生成绩好,便一俊遮百丑了,就什么都好;同时,法制教育的滞后,使青少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不懂法,不守法,法律维权更是奢谈了。学校是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即使有学生出事,校方出于各种考虑往往会把“口袋”一扎,消息就有可能捂在里面,一些违法行为,甚至是触犯了刑律的行为,就很有可能通过校纪校规等行政处分来给予处罚,而且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开过法制课,即使开过,大多数是一学期或一学年上一次课,而且是数百人在一起听,如此走过场,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同时有些家长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还有的家长自身就行为不端,采取错误的教育方式。这些都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偏执不和谐,极容易用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而不是依照社会公德、法律的规则。
      三、校园暴力防范措施初探
      (一)大力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一谈到德育、思想品德的教育,一些人总认为没有什么实在内容,空洞的多,学生不愿意听,也听不进去,其实不然,关键在于学校和教育者的态度。“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一个健全的组织和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作为教师,除了应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外,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是学校德育、思想品德教育成功的核心,教师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寓教于行,切合广大学生的实际,使德育课成为学生喜爱听、愿意听、听得进的主干课程,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课余时间要多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沉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交朋友,做他们的贴心人,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关心学生的心灵成长,允许他们犯错误,教师、学生、家长和整个社会都要有个开放的心态,要看到新问题的背后,那些有着欺负或暴力行为的学生,也是一个人,因此他们可能迷失自己,可能困惑,可能感到被拒绝……我们每个都不要紧紧的盯住他们在成长中犯下的错误不放,要耐心平和地开导他们,更要用我们的爱心帮助他们在错误中成长。
      (二)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八条措施”,切实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管理
      2005年6月16日,公安部颁布了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秩序的“八条措施”,以维护学校、幼儿园及周边地区良好的治安秩序,确保师生人身、财产的安全。公安部“八条措施”的4大亮点是:第一,在校园周边治安复杂地区设立治安岗亭;第二,交通复杂路段须有民警维护校园门口道路交通秩序;第三,公安机关根据需要向学校派驻保安员;第四,寄宿制学校、幼儿园、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消防检查。
      当前,我国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状况复杂,安全隐患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第一,是部分地区学校周边仍然存在一些违规经营的网吧、游戏室、录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禁而不绝,不少学生沉溺其中;第二,是校园周边特别是校门前交通状况混乱,交通安全隐患突出;第三,是不法分子在校园周边寻衅滋事,将学生作为侵害目标;第四,是校园内学生违法犯罪及自杀、拥挤践踏、食物中毒等时有发生。各级公安机关要按照公安部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将“八条措施”进行细化,然后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具体人员身上,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校园周边地区的网吧、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厅、道路交通等,实行严格的治安管理,制定责任状,加大检查和监管的力度,给校园营造一个祥和、安全、文明的外部环境,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充分利用教育和宣传的优势,积极预防校园暴力
      学校要充分利用教育和信息宣传等优势,通过张贴、电视、广播、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及其他手段和途径实施宣传攻势,并教育学生如何利用线索、奖赏制度、监视系统、匿名电话等举报方式,通过激发学生举报,可以有效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同时,学校应积极开设法制教育等课程,聘请法制教导员、法官、家长、警察、心理专家等对学生进行经常的演讲、授课,努力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明白通过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和利用法律解决矛盾冲突的道理,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四)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关注学生心灵成长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从生理学、心理学的角度上讲,总是存在诸多的心理问题,如压抑、自卑孤僻、性格内向、厌学等,但他们难以意识到自己心理健康状况的异常,或者是即使意识到了自己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也羞于向教师或其他人员启齿,再加上许多学校既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也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给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阻力。这样,导致心理问题越积越多,一旦爆发,后果将不堪设想。
      笔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成一个和谐的人,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就不会有整个教育的发展。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建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开办校园网,设立心理健康专栏;利用期刊、宣传栏、讲座等多种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讲座;进行专题研究等,倾听学生的心声,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

Tags:论述,校园,暴力,成因,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