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关爱行为偏差生 促校园和谐发展

日期:2011-12-16 11:36 阅读:

 

                                                                                                                                                          关爱行为偏差生 促校园和谐发展

 

【关键词】行为偏差生  主动干预  前瞻性  心理沟通 

 

【内容摘要】行为偏差生,由于种种原因,常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和家长的愿望、学校的管理要求相去甚远,往往是造成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不理解、不和谐,大幅度削减了家庭与学校在教育孩子时的合力。与行为偏差生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是师生共同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教育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需要,更是促进园和谐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措施予以应对呢?本文的观点是:讲究策略,关爱行为偏差生,对行为偏差生进行主动干预,通过行之有效的帮扶活动,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正  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国人的思想解放程度不断提高、个性日益张扬,平均综合素质明显已今非昔比。然而凡事皆有利有弊,我们在打开国门,融入国际大家庭与他国和平共处、借力发展的同时,“‘苍蝇’、‘蚊子’也一起飞进来了”,这使得在我们文明程度提升的主旋律之中,混杂着一定强度的道德滑坡的不和谐音符。

这一历史背景,毫无疑问地对几代青少年产生了具有较强“破坏性”的影响,“造就”了一批为数不少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行为偏差生”。“行为偏差”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它既有别于违法犯罪行为,又有别于偶尔的错误行为,是一种长期的违规或违纪行为。从程度上看,行为偏差要比杀人、纵火、抢劫、诈骗等犯罪行为轻很多,甚至算不上违法行为,但从频率上看,行为偏差不是偶尔的小过失,而是当事人屡教不改的一种不良的行为方式。行为偏差的学生虽人数不多,但造成的影响却是不容小视:既直接地影响到了课堂纪律及本人的健康成长;同时也间接地影响到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秩序。它是各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在农村,这种学生却随着物质的丰富和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呈上升趋势,他们因兴趣相投、处境相似往往在校内形成小团体,在校外与社会流荡青年结交,成为称霸乡村学校的小霸王。

总之,他们表现出来的症状可归结为:道德观念很淡薄,是非曲直不分明,自我控制力微弱,心理承受力低下。这些行为偏差生,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常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和学校的管理愿景相去甚远,因而也就容易受到来自老师甚至于校方的“打击”,而这个时候,他们的“反应”往往也会是比较强烈的,于是,一次次的师生冲突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其结果,往往是造成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不理解、不和谐,大幅度削减了家庭与学校在教育孩子时的合力。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措施予以应对呢?笔者的观点是:关爱行为偏差生,对行为偏差生进行主动干预,通过行之有效的帮扶活动,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促进校园的和谐发展。当然,在具体开展帮扶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还是要开动脑筋讲究策略和方法,以求实效。

那么,在对行为偏差生进行帮扶时,可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和操作方法能让我们收到更显著的成效呢?

 

一、主动干预策略

这里边主要包括两大工作内容:

1、及早筛选、确定人员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确定的确需要帮扶的人员,是进行主动干预的前期工作。人员的筛选要准,要防止以下两种情况的发生:

①由于了解不全面,有“漏网之鱼” 造成工作覆盖面不够广,破坏了工作的整体性;

②“草木皆兵”搞“阶级斗争扩大化”,按年级分班级下人数指标,硬是把一些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学生当作偏差生,其结果更加危险,那就是:把正的给扶偏了!试想,把正常的人送进精神病院会有什么好结果呢?

筛选是为了有的放矢,选准更是关键。因此,完成这步工作,我们应该细致、谨慎一点。

2、主动干预、提前防范

虽说“亡羊补牢时犹未晚”,然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何不更好呢?等学生出现行为偏差的具体症状再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固然也可以解决问题,但这显然会更加费心费力,浪费有限的教学人力资源。因此,我们提倡工作的前瞻性,对行为偏差生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提前作出防范。

当然,在这里,我们切不可草率行事,因为错误的判断而干扰到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于伤害到学生本就脆弱的心灵。我们应对行为偏差生进行持续而敏锐的观察,以确定其行为倾向的真实性、内容以及进行干预的初步方案。

 

二、心理沟通策略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给这一策略下了最好的注解。对行为偏差生的帮扶是双向的交流活动,不能仅凭教师的一厢情愿和满腔热情。

因而,这一策略的操作执行,也就应该在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得到落实。

1、学校层面

人类社会全方位、高水平的持续高速发展,经济日益全球化,天涯若比邻,地球已成“一个村”。是否具有与他人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对一个人的生存现况与发展前景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具有良好的心理沟通能力,既是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教师和学生两者自我发展的需要。

从目前的情景看,大多数的学校由于迫于来自社会、职能上的巨大压力,加上时间、精力确实有限,事实上走着偏“质”轻“德”的路线,客观上形成了部分教师“育人”使命感缺失的局面,因而他们就没有了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一件需要我们及时解决的大事、急事!学校教育作为公民获得素质提升的“启蒙地”,显然应该在这一问题上努力做到“知行”统一,即:既要确立使学生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培养目标,又要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引领教师的教育行为。

2、教师层面

一个人的知识、技能可以在他成年以后再弥补,而他的思想道德品质却是要在未成年的时候养成。(中国科技馆馆长王渝生语)无论是从影视作品,还是现实世界耳闻目睹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很多走向犯罪深渊的人,都是幼年成长土壤贫瘠、行为偏差偏常的人,他们的问题几乎可用“一发不可收拾”来形容,会给社会、给他人带来很强的破坏力!

而教师的不负责任,或某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手段陈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简单粗暴,动辄训斥羞辱、体罚学生,常以处分贴布告为威胁等,这种师生关系,极易使这些学生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厌师等情绪。因此教师们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要树立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主动意识。教师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和相关辅导策略,疏导其心理,矫正其行为。

 

三、具体操作方法

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1、充分了解学生

为了达到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我们不妨采用中医上的“望、闻、问、切”的手段。

望,就是要养成多观察学生的习惯。观学生的言行举止、情绪波动,察学生的心理状态。

闻,就是通过与了解学生的人群的交谈,获得学生的相关信息。

问,就是与学生本人进行自然、放松的交谈,获取第一手的信息。

切,就是指有身体,至少有空间上的直接接触了,比如有意地叫学生帮忙做一件他力所能及的事看他有没有乐于助人的品质,又比如故意(当然要适度、可控制)地激怒学生,看他的控制能力的强弱等等。

通过上述手段的综合运用,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作为确定对学生进行沟通的时机与行动方案的依据。

2、关心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是赢得学生尊重的重要前提,关心学生是获得学生尊重的基本手段。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在向学生传达着你有没有关心他、有没有尊重他。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尤其是帮扶行为偏差生的时空中,一定要做到“慎于言行,敏于思考”,要把哲学上“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观点用来提醒自己、指导工作,把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关心尊重作为对行为偏差生实施帮扶活动的“前站”。

比如,教师要多关心询问这些学生的身体、学习生活等情况,在细微处渗透丝丝爱心,感化他们的冷漠情怀,打开他们紧闭的心灵之门。另外,教师对事情的处理要公正、合理。我们教师眼中的行为偏差生是一个让老师、同学心存偏见、易获不平待遇的弱势群体。该类学生容易心虚和敏感,对教师和周围的同学常存戒心,甚至敌意,往往以沉默回避或是粗暴无理的态度对待教师的教育,如果教师在事情的处理上不合理、不公平,那么势必会造成他们对教师更偏激、更敌意的看法,因而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事情,想他们之想,公正合理地解决问题,形成民主的师生关系。

当然,对于如何关心尊重学生,我认为很多教师是已经轻车熟路了。但有一点很关键,就是教师不能做作,要真心投入、始终如一。否则,教师个人被视作“伪君子”了,教育也失败了,两头皆空!

3、提高自身素质

这里所指的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心理学知识的丰富和心理干预能力的完善。学习的途径可以是看书,也可以是浏览相关网站,听专业人员举办的讲座,当然也可以向自己身边经验足效果显著的教师学习。

教育转化行为偏差生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往往教师花了大量精力却难以很快见到效果,所以,没有正确教育理念的支撑是无法获得成功的。教师只有自身水平提高了,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和帮扶。

4、坚守两个原则

①家校联系原则

在对学生进行帮扶时,一定不能脱离家长(监护人)的支持配合。很多时候,我们的亲爱的老师们会犯“一身热血空悲切,满腔热情办坏事”的错误。教师脱离了家长就等于干部脱离了群众,办事就没有成功的保障。

近年来,媒体所披露出来的几个案例,不管是“教师体罚”型的,还是“家长报复” 型的,都是出了事,让人在不胜唏嘘的同时,反问自己“何必呢”。很多家长其自身并没有期望自己的子女有多大的出息,也许,孩子能健康成长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了。因此在这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对我们最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武器了。

②循序渐进原则

在实施帮扶进行干预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切忌冒进,“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劝戒。

行为偏差生的内心世界往往是“堡垒”型的,硬攻大都使不得,要慢慢来。正如那个寓言:寒风并不能让一个人脱衣裳,和煦的春风阳光才是比赛的胜者。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程序化的、行之有效的动作:

第一步“顾左右而言它”。在开始谈话沟通以前,我们可以问一些诸如“冷不冷”、“你父母这段时间怎么样”此类的问题。其目的是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缓释学生的紧张状态,并在瞬间给学生传达“老师很关心我以及我的家人”这样的信息,使学生产和内心感动,为即将进行的沟通铺垫良好的气氛;

第二步“洗耳恭听”。 这时教师就仿佛是一个记者,适时地在学生陈述完一个意思后启发引导学生讲出下一个意思,以防交谈出现卡壳,形成冷场,冲淡沟通的效果;

第三步才是“一针见血”。这一阶段教师才可以多讲,讲的依据就是学生刚才所说的话、所表露出来的心态,讲的内容、提的要求要切合实际、与学生的愿望以及能力相匹配。这样一来,学生能顺利完成老师的要求,增进了他与老师共同配合、“天天向上”的信心,为学生的稳定提升开启成功之门。

当然,如何与行为偏差生进行良好沟通的方法与途径很多,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浅薄的见解。总之,与行为偏差生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是师学共同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教育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教育的需要!让我们群策群力、积极创新、携手前进吧。

 

Tags:关爱,行为,差生,校园,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