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地位的关键因素。”(江泽民语)“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这是目前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而创新思维的培养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缺乏,已经越来越明显地阻碍学生的发展。科技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增强创造性思维的意识,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实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活动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就如何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展开探讨。 关键词:科技活动 创新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当代国际竞争实际是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创新。“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这是目前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而创新思维的培养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缺乏,已经越来越明显地阻碍学生的发展。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学生思维的无定势、无框架优势得不到发挥,更得不到发展,甚至受到压抑,无疑是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损失,成为一种智力资源的浪费。科技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其任务是探索未知,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最佳切入点。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这种深刻体验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热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和进行创新活动的激情。那么,如何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高“创新”素质 1.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首先需要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 首先有教师的“创新”,然后才有教育对象的“创新”。如果教师有很高的创造才能,那么有才华的学生就会很快脱颖而出,能力低的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反之,如果教师没有创造力,或者不懂激励学生,那么它所培养的学生也就失去了创造性。有学者研究指出,教师本身素质的局限和师范教育本身的弊端是不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原因。因此对科技辅导员除了要求具备较高的科技水平、实践能力、设计组织活动才能等以外,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先给自己上好“创新”这一课。 2.以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精神对待学生 民主的教育环境是创新能力挖掘的最重要的客观条件。“创新”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鼓励“创新”就要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一定的自由度,让学生能自由的思考、想象、发问;对学生的创新要善于引导、积极鼓励;对学生的异常思维要奖励;即使对于一些错误的设想也不要简单否定,而是尽可能引导他们用实践检验。只有这样,学生创造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3.活动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三自”原则 在科技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教师的职责主要在于对学生鼓励、鞭策、引导,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帮助,使学生的设想得以实现。具体如何去做,应当放手让学生实践,明确“自己选题、自己设计、自己完成”的原则,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创造精神。 二、创设思维情境,加强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开展活动课的重要目的之一,其主导思想是:创设思维情境,通过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创造性的思维方法,使思维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为了增强思维训练的目的性、可操作性,我将思维训练题适当分类,这样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思维的发散性训练 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发散性思维是有别于单一化思维的一种综合的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要求从尽可能多的方面来考虑同一问题,使思维不局限于一种模式,不拘泥成法,而是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和多种答案,扩大选择的余地,施展思维的活力。例如:红红砖有什么用途?一般的答案是:用来盖房子,这只是从一个角度作了回答,也可以说是单一的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分别从物理性能、化学性能、数学性能、美学性能等方面作了回答,这样做有助于克服那种单一、刻板和封闭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 2.科学想象力的训练 发明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犹如发明创造插上了展翅高飞的翅膀,更重要的是,想象是发明创造的先导。常规的想象是静态的、单一的,动态的想象具有创造性,如图“ ”它象什么,常规的可以是“一只气球、带线头的毛线团、一只苹果、一个女式帽”动态的可以是“盆中跳出的一条鱼、正在燃烧的手雷、一条虫子正在吃苹果”等。还可以从更高层次进行训练,如: (1)创设想象模型 举例:①用变形的8、1、10、9、3、6组成一个男子头像。 ②在黑板上画一只靴子(示意),在图上添加几笔,使它变为新的景物。 这类题通过创设形象化模型,让学生以客观现实对象为原形,通过丰富想象建立新的完整形象。 (2)创设想象性实验性境 举例:①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②假如人能驾驭时空隧道; ③二十一世纪的月球城;④纳米技术在未来生活中的应用。 这些情境与现代高科技紧密结合,通过学生的想象思维与现代科技的交互作用,使那些目前无法实现的实验得以在思维中进行,得到一些有预测性、创造性的科学结论。尽管有些结论不够严谨,很粗糙,但通过想象实验打通了思路,加深了对现代科技知识的认识,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3.思维的敏捷性训练 敏捷性思维是一种善思多谋、富有机智的思维。一个思维敏捷的人,面对客观事物的突然变化,以积极、周密的思考,迅速提出理智的判断。教师要创设思维情境,在恰如其分的思维训练中,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思维品质。 这类训练主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广开思路,从多种尝试中选出最佳方案。做这类训练时,要求学生不能死钻一窍或不经周密考虑而草草了事,要审时度势,使思维合乎逻辑的规律。 4.思维的有序性训练 在思维训练中,学生常表现出思维的轻率。碰上一些新鲜事物即刻发生强烈情感,主动去了解它、研究它,但一碰上难度大的题就惶惑,为了求得及早摆脱思索的困扰。因此,应训练学生系统的思考问题,注重思维的有序性。 问题的设计都有层次性,是按照一定规则和先后程序展开的,让学生弄清被研究对象有序化的结构,学会正确地判断、推理,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科技活动中,通过开设思维训练课,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灵活、主动,思维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实践证明,恰当地进行分类思维训练,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活动,促进能力发展 实践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让他们在广阔的思维多行道上去把握创造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活动应作为科技活动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1.鼓励学生小发明、小创造,学会创造性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创造性活动中发明新技术,创建新理论是体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实践过程。学生往往把发明创造看得很神秘,为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我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小的方面入手,多观察、多实践,进行小发明、小创造。 每节课前,我都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小发明实例,说明小发明并不难。同时我还给学生介绍一些小发明的常用思维方法,如“找需要、提希望、挑毛病法、巧转弯、组合法、移值法、检核提示法”等。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小发明: (1).利用废物搞发明 发明也是创新,利用废弃物搞小发明,对环境保护有利,对节约材料、节省费用有利,对培养创新思维有利。例如,塑料瓶除了能盛水装饮料外,还有哪些用途,要求学生2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列出它的用途。以此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再让学生进行小发明,做成了《塑料瓶洒水器》、《利用空瓶做灯罩》、《塑料花瓶》、《塑料烟缸》、《简易捕鱼桶》等作品。 (2).生活用具发明 生活的用具很多。可以发明的东西也很多。我们让学生通过观察,看看这些用具有什么缺点需要改进?还有什么需要应该满足?什么东西还应该增加功能?进而让学生设想发明。此活动渗透了发散思维中列举事物缺点法。学生发明了《多功能廉刀》、《多功能奶瓶》、《方便胶水瓶》、《盲人用茶杯》、《电饭锅的改进》、《多功能插座》、《多功能雨衣》等作品。 (3).学习用品发明 学生每天都在使用和接触学习用品,有些学习用品带来诸多不便。我们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能提高用品的效率?怎样用起来更方便?等等。选择学生常遇到的问题,便于学生观察、分析,既明确又具体,也便于构思、设计,也容易成功。《学校簸箕的改进》、《多用教具》、等作品。这些小发明有些还不成熟,但也体现出一定的创造性,说明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实提高了。 2.鼓励学生“小制作”、“小实验”,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小制作”、“小实验”等实践活动强调手脑并用,是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小制作”、“小实验”的设计上要增加其科技含量,要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小实验”的设计上,我除了要求学生实验操作规范、灵活外,还要求学生能利用实验结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如做完“串并联电路的连接”实验后,让学生设计一些实用电路;在做完“电动机模型安装”后,让学生学会改造四驱车电动机性能。这样学生通过实验,学用结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人才创造力基础在教育,责任在教师,科技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项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有着不容推辞的责任,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人的潜能,发展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是当今教育的目标所在,而科技活动在培养“创新”素质中具有突出作用,通过在科技活动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学生受教育的活动空间得到拓宽,学生创新意识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活动领域、思维领域等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撑与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必将迎来生机勃勃的明天。 Tags:浅谈,科技,活动中,创造性思维,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