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浅探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潜在动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日期:2014-8-18 11:57 阅读:

浅探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潜在动力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益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持之以恒的长期坚持不懈。让学生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督促,形成自觉性的自我教育。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我们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核心就是让学生能“主动”的去学习。

一、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人们无论从事什么活动,总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饥择食、渴择饮。择食、择饮的活动是由饥渴的动机激发起来的。在心理学中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这种内部动力我认为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即潜在动力。它是推动、引导、维持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

二、 学生主动学习的表现特点

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即潜在动力一旦产生,就会出现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和语文学习有关的一切学习活动。表现出对语文课的极大兴趣,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改变在写字、朗读课文、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认识。尽管在作业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但他们都会在主动学习的内驱力的作用下去寻找各种克服困难的办法,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浓厚的学习兴趣,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会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得到完善和提高。

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对策和方法

首先,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潜在力量,激发学生向上的学习主动性。其次,创设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行异质合作、竞趣迪思、培养能力的分层教学,对不同层的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最后,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

因此我们要格外注意知识教学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加强辅导,加大表扬力度。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学生,老师一句表扬的话语,会成为学生一生的生活转折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创造的个性得到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成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了,更有利于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觉得,在小学阶段至少要让学生养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好的学习习惯:

一、良好的写字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字体可以说是人的第二面孔。一手流畅潇洒的字体,是学生将来学习、工作的必备技能。如今越来越多的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强调应聘者的应聘书必须手写,就是要从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画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

二、耐心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三、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四、培养朗读能力,提高朗读水平,增强自信。

有感情的朗读,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是锻炼口头语言表达的最好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还可以增强自信,因为能把文字转化成声音,能大胆的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胆量的锻炼同时又是自信的表现。

五、增加阅读量,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强,记忆力好,应该让他们进行大量的阅读,增加知识储备,密集知识结构。只有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学生的知识才更丰富,想象的空间才更广阔,思想、感情才更丰富。思维自然就活跃起来了,写作能力随之就会有所提高。

六、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列宁读书,都要写详细的读书笔记,在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光读书笔记就写了60多万字;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七、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说过的,“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

八、勤于动笔写日记的习惯

平时阅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阅读别人的书籍时,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积累下来;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要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当然这要激发起他们写日记的兴趣。让学生把日记看作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感情的流露,是内心喜、怒、哀、乐的倾诉,是与一位挚友的对话。在这方面,我给学生广阔的思想空间。不让学生感觉到写日记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一种情感的陶冶。其实就是让他们用自己的笔书写自己的历史,用他们稚嫩的语言描绘自己美好的童年。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如果学生能形成这样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是他一生最大的财富。

有人说,儿童的心田是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觉得习惯造就人才,习惯决定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重要,我们相信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作为小学教师,更应该不断探索,追求更完善的教学方法,为孩子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Tags:学习,浅探,学生,主动性,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