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6 孔雀东南飞 并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日期:2015-12-18 16:32 阅读:
1课时

6 孔雀东南飞 并序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叙事诗歌的基本特征,识记有关文学、文史知识。


2.理解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3.理解把握诗歌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本诗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和人物语言个性化。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长篇叙事诗的了解不是太够,需要老师引导。

3重点难点

理解“比、兴”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培养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的能力。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孔雀东南飞》

一、解题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开头一篇小序,叙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未建安中,但成诗时间可能稍后一些。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格萨尔王》,英雄史诗,一千万字。)


《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继《诗经》《楚辞》以后较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如果说《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虚构性叙事诗的代表作,那么《孔雀东南飞》就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诗前小序说: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一本“时”下有“人”字)伤之。为诗云尔。


此序是汉以后人的语气,倘作序者并非诗的作者,则此诗很可能原是民间创作,后来又经过文人的加工,才成为徐陵所录的定本的,而作序的人,也可能就是加工者。全诗长达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不仅是汉乐府民歌中,也是中国诗歌中罕见的长篇叙事诗。


二、情节简介


《孔雀东南飞》写一个封建社会中常见的家庭悲剧。男主人公焦仲卿是庐江府小吏,与其妻刘兰芝感情甚笃。但焦仲卿的母亲却不喜欢儿媳,焦仲卿又常因公不在家,在此期间婆媳矛盾颇为激烈。刘兰芝向丈夫诉苦,说自己忍受不了婆婆的苛刻,焦仲卿去劝说母亲,却反被母亲骂了一通,并逼他休妻再娶。焦仲卿依违于母亲与妻子之间,不免进退维谷,于是他劝刘兰芝回娘家住一段时间,等他办完公事后再来接她。刘兰芝含泪而别,回到娘家。过了一段日子,县令和太守相继遣媒为子求婚,刘兰芝的哥哥逼迫她答应,刘兰芝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暗暗下了死的决心。婚期前一天,刘兰芝与闻讯赶来的焦仲卿抱头痛哭,约定“黄泉下相见”。在太守家迎亲之夕,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自杀,两家将他俩合葬在一起。


三、听读课文。


配乐朗诵,播放《梁祝》音乐,渲染悲剧气氛。


要求:1、给每个自然节加上序号2、给每个生字词加上读音3、大体划分情节结构,并给每一部分拟一个简短的标题。


四、重点词语(学生听录音的过程中老师归纳板书)


1、本诗中“相”字出现比较多,而且用法不同,请试作区别。


按:“相”,是一个会意字,本意是用“目”看“木”,即察看。引申为“单相”,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如:“相信(信之)”“相知(知之)”等。其次表示互相、交相的意思,如:“相识”“相同”等。此外,还可作名词、动词,如“相貌”“辅助”等。本诗中“相”字出现过十九处,大致可分三类:


1)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你”“我”“他”“它”等等。如: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②及时相遣归(代“我”)③还必相迎取(代“你”)④好自相扶将(代“她”)⑤嬉戏莫相忘(代“我”)⑤誓天不相负(代“你”)③不得便相许(代“你”)③登即相许和(代“它”)③蹑履相逢迎(代“他”)@怅然遥相望(代“他”)③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2)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②久久莫相忘③六合正相应④叶叶相交通盖覆相枝枝⑤仰头相向鸣③黄泉下相见


3)名词,相貌。如:儿已薄禄相


总之,“相”字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是很普遍的,用法也很多。只要结合语言环境,就不难分辨。


2、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词作陪衬。这种用法“一直沿用到今天。例如口语中:“有个好歹”(偏在“歹”)“吉凶未卜”(偏在“凶”)等。《孔》诗中出现很多,应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如:


“昼夜勤作息”(偏在“作”)“勤心养公姥”(偏在“姥”)“我有亲父兄”(偏在“兄”)“我有亲父母”(偏在“母”)“逼迫有弟兄”(偏在“兄”)“其日牛马嘶”(偏在“马”)“否泰如天地”(偏在“否”)


3、本诗中“自”字出现多次,按“自”字除作“自己”讲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用。本诗中用“自”的处数较多,可作如下解释:


我自不驱卿(自,本)本自无教训(本自,本是)自可断来信(自,即)


葳蕤自生光(自,且,还是)自名秦罗敷(自,其)自名为鸳鸯(自,其)


好自相扶将(自,亲自)物物各自异(自,助词,无义)


4、故:大人故嫌迟、故作不良计


5、适:始适还家门、处分适兄意、适得府吏书


6、令:县令遣媒来、便言多令才、岂合令郎意、莫令事不举、令母在后单


7、劳劳、区区、冥冥、奄奄、寂寂


8、见:黄泉下相见、君既若见录、府吏见叮咛


9、古今异义:何意致不厚、可怜体无双、终老不复取、谢家来贵门、新妇起严装、却与小姑别、不图子自归、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叶叶相交通、多谢后世人、汝岂得自由、共事二三年、主簿通语言、本自无教训


五、主题挖掘


1.问题大征讨


⑴本诗的内容提要、概括


①1托物起兴②2兰芝自诉③3-6仲卿求情④7-8决心自遣⑤9-10拜别阿母⑥11-12夫妻明誓⑦13兰芝见母⑧14-19兰芝拒婚⑨20-24阿兄逼嫁⑩25-27生人死别28-30仲卿别母31-32两人殉情33化鸟双飞


⑵结构问题


①划分文章的结构标准有多种,首先按照事件、时间、场所划分,本文可以划分为五大部分。


事件:离婚---再婚---殉婚


焦刘家合:成婚


焦家:逼分---终分---离分


刘家:拒婚---允婚---成婚


焦刘家合:别婚


公众:谢人。(婚--形声。从女,昏声。因为古时黄昏迎亲,故“昏”亦兼表字义。本义:妇家)(会意兼形声。从女,从因,因亦声。本义:女婿家。结亲的男家,指夫或夫之父。)


第一部分:(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全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浓厚,本应白头偕者,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第二部分:(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这部分写三个内容:


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我语。”写仲卿同母亲求情,遭到训斥,只好说服兰芝回娘家,还抱着万一的幻想。


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兰芝的个性、神态和动作,显出她坚决、镇静,忍住内心的痛苦与婆婆、小姑告别。


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第三部分:(从“入门上高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后的遭遇。这部分情节比较复杂。写三个内容:


母亲开始不谅解女儿,经过女儿叙述,终于体谅女儿的处境。


但是,哥哥坚决不答应。他完全以势利眼看问题,毫无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写府君家为婚事的铺张。


第四部分:(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


第五部分,(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②从故事的结构上讲,一般来说可以分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几部分。


序幕:1节,起兴


开端:2节,第一部分。


发展:3--12节,第二部分。


再发展:13--21节,第三部分。


高潮、结局:22--32节,第四部分。


尾声:33节,第五部分。


③故事的高潮在哪里?


生人做死别


高潮:涨潮时达到的最高水位;叙事文学中矛盾冲突发展到最紧张、最尖锐的阶段;比喻事物高度发展的阶段。


六、布置作业


1.全诗是按怎样的线索叙述故事的?依照情节的发展,给五个部分分别拟一个简短的标题。


2.刘兰芝为什么要自请回去?为什么婆婆不能容她?从中可以看出刘兰芝性格的哪些方面及当时封建社会的哪些弊端?


第二课时


一、研读,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问题设计一:


1.人物形象问题之——关于刘兰芝


①诗中有几处写到刘兰芝的肖像?可以看出她的容貌怎样?描写到她的容貌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描写的方法?


面容姣好,身材苗条,堪称有沉鱼落雁闭花羞月之貌。


②诗中几次写到刘兰芝自己的出身,从中可以看出她的什么样的家庭状况?她从小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自身素养如何?


殷富、贤淑、优良


③她在焦仲卿家的生活状况如何?


悲苦、落寞、辛劳、饱受冤屈


④他们夫妻感情如何?


深笃。


⑤她的性情如何?


温柔、贤慧


⑥面对焦母的刁难和嫌弃,她有是怎样表现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什么样的性格?


不卑不亢、自尊、自重、自信:及时相遣归,勿复重纷纭。


有礼、有节、有度:进止敢自专、谓言无大过、留待作遗施、兼愧贵家子、不堪母驱使


有情、有义、有心:念母劳家里、勤心养公姥、磐石无转移。


⑦她听从父兄的安排的思想心态是什么?


独立、服从家长


⑧她徇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反抗、忠贞、感激和对焦仲卿的软弱无能的失望


2.人物形象问题之二——焦仲卿


温情、愚孝、软弱


同上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3.人物形象问题之三——焦母


①她嫌弃儿媳的理由是什么?刘兰芝又以为是什么原因?


②她嫌弃儿媳还有没有深层是思想根源和心理意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共事二三年,但太守家没有嫌弃)


恋子情结


③她对焦、刘的悲剧负什么样的责任?是不是根本责任?


④她是利用什么身份、权利破坏了焦、刘的感情和幸福?从中能不能看出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问题设计二: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已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个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面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还真以为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二、研读,理解鉴赏。


1.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太守迎娶”等情节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语句改为概括性的语句好不好?


提示: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一节中,写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头上、腰、耳、指、口、步态等。“太守迎亲”一节也有大量的铺陈。如果将这些文字概括成“从小受教养,多才多艺”、“着意穿与戴,美丽世无双”,“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等句,简则简矣,神韵皆无了。


2.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3.第一课时中我们分了段,现在大家想想,第一段与第二段合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合在一起不合适。第一段从孔雀失偶徘徊眷恋写起,这就是《诗经》中常用的“兴”,托物起兴。第一段可独立为“序曲”。


4.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


三、研读,探究根源。


1.从思想和社会的角度看,造成焦、刘婚姻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三从四德】旧时压迫妇女的封建礼教。三从:指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见《仪礼·丧服.子夏传》。四德:也叫“四行”,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女工)”。见《周礼·天官.九嫔》。《元曲选·关汉卿<救风尘>一》:“待妆个老实学三从四德,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三纲五常】我国封建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三纲:三种主要的道德关系,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见汉代班固《白虎通·卷七·三纲六纪》,纲,提网的总绳,主要的支配地位的意思。五常:五种常行不变的道德标准,即仁、义、礼、智、信。汉代王充《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也”,《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三国(魏)何晏集解引汉代马融:“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①封建思想


②家长制


③概括普遍认识:这首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故事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④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全诗以焦刘的婚姻悲剧的发展过程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层层展开叙事,以大量生动具体的对话和行动及一些细致的场景描写将情节推向高潮。


这个悲剧,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妇女只能听凭别人决定自己命运的不幸处境,在中国文学史上,作者第一次从这种悲剧中发现了深刻的人生教训和社会意义,并用汉末时已臻于成熟的五言诗体作了完美的体现。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技巧上,此诗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影响,直到现在为止,它还被不断改编为各种剧本,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2.歧义认识


①焦母和刘兄都是家长的代表,表面上看似乎是他们造成了焦、刘的悲剧,但是,太守不也是家长吗?


②如果说刘兰芝是一个反抗者的形象那么,她反抗的是什么?有哪些具体表现?


③如果说是反抗封建礼教,那么,封建礼教的概念怎样界定?诗里反抗的主要是哪些方面?对妇女权益的侵害乃至精神、肉体的摧残?


④焦家摧残她,“心中常悲苦”,可她还要留在焦家。试问这是反抗,还是殉葬?


⑤既然是焦家休掉了,且焦“家妇难为”,那么,“窈窕世无双”的县令五郎,与“娇逸未有婚”的郡守公子,为什么不可以考虑?


⑥为什么不有效利用自己的权益,反而自觉自愿地带上“从一而终”的枷锁,难道这就是她的反抗么?


在本质上恐怕有点儿祥林嫂拒绝贺老六之嫌,实不足称道,只暴露了自身的幼稚、愚昧,没有自我。虽有种悲壮美,但在读者心里实在掀不起什么风浪,虽有人慕其名而专一拜读,至多不过“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鲁迅《祝福》)这正是刘兰芝最可悲的一面!!我们只能说兰芝的反抗是可爱的、可贵的,但不可以认为她是明智的,也不可以颂扬她那纵身一跃的伟大。更不可以盲目效仿对号入座!


⑦刘兰芝才、德、貌三全齐美,婆婆为何要一意休她?


有人说,是因为“共事二三年”,尚未生下一男半女。听起来很有道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阿Q都懂。但婆婆自己讲出来的理由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而且,“年始十八九”,的县令公子,和“娇逸未有婚”的郡守“五郎”为什么不嫌弃?难道他们不怕绝后吗?


⑧刘兰芝和焦仲卿如此坚贞不渝,有何生活基础?


既无生死考验在前,何以结成生死之谊?又无恩爱的生活背景,何来忠贞不渝的爱情?


林觉民的《与妻书》之所以感人至深,其中生动真挚的细节描写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孔雀东南飞》里差不多连一个欢愉的细节都没有,所以刘、焦二人的坚贞不渝实在让人难以认同。


⑨两家合葬的可能性有多大?


要让诗里所描绘的专横的封建家长在棺材面前落泪实在比登天容易不了多少。


如果非要给这三个问题一个回答,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爱憎分明和纯朴美好的愿望。


⑩孔雀为什么东南飞?为什么“自挂东南枝”?


四、深化理解,评论


这首叙事长诗震撼我们心灵的,并不是作者对该事件的任何理性认识的结论,而是一个简单、普通但也更伟大、更普遍的东西,即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正是在焦仲卿夫妻的死亡里,我们感到了灵魂的震动,小序中的“时人伤之”的话便体现了作者记叙这件悲剧故事的原初动机。这种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恰恰是对于文学艺术最为重要的东西。人类历史绵延无穷,社会思想波涛起伏,理性思想不断变化,生活知识有广有狭,生活方式代代不同,但人对自我生命的关怀则应是始终如一的。没有对人类生命的这种伟大的关系,再先进、再伟大的理性信条都会枯黄、萎落、凋谢、腐烂。而有了这种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一切理性的限制都会在灵魂的大震动里簌簌剥落,而露出人的生命活力的本体的光辉来。正是因为如此,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曹雪芹、鲁迅这些过去时代的伟大作家的作品才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带着自身的不同局限,大踏步地跨进了当代的世界,跨进了我们当代人的心灵,并以不同的形式为我们所理解、所同情、所接受。而一些在当代理性信条上建立起来的作品,却有可能迅速地从我们的心灵中退回去,退到我们的心灵看不见的历史的阴影里去。


《孔雀东南飞》是在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中产生的,因此,它能够走进我们当代人的心灵。也就是说,《孔雀东南飞》的主题首先是一个人生的主题,是人的生与死的主题,是人的命运的主题。作者在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中,记录了、再造了焦仲卿夫妻的悲剧故事。这,就是一切。当这个悲剧故事被再造成功之后,当它可以在中国的历史上穿行的时候,它的各种信息也就可以向人们传递了。不论作者在当时是怎样具体看待这个故事的,不论焦仲卿夫妻本身的思想高度如何,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可能以自我的理性标准重建它的主题意义。


当我们用现代意义上的“爱情”标准看待《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故事时,我认为我们不应再把焦仲卿夫妻生前的关系看作是爱情的关系,作者所描写的实际上是一个没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正是因为如此,这个婚姻没有得到爱情关系的有效保障,很轻易地便被封建礼教制度毁灭了。直至焦仲卿夫妻在生离死别的最后一次会面,彼此的精神仍是严重地隔膜着的,二人始终未曾在精神上完全融为一体,所以他们生前的关系从基本性质上始终不主要是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他们的努力始终主要是维持婚姻关系的努力。事实上,当封建礼教制度剥夺了人的尊严,剥夺了人的独立意志之后,两性之间的真正爱情关系也便从根本上被扼杀了。由此可以看出,《孔雀东南飞》不是对已建立的爱情关系的歌颂,而是对两性爱情关系的向往。只有在焦仲卿夫妻为维持共同的婚姻关系而殒身之后,他们才在另外一个世界上建立起了真正的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爱情才成了他们二人关系的基本性质。


婚姻的主题在我们的眼中与原作者的眼中也不相同了。在原作者的眼中,焦仲卿夫妻为维持自身的婚姻契约的努力本身便是可贵的,值得赞颂的。我们则不能如此。我们必须承认在两性之间没有爱情基础的时候解除婚约是合理与合法的,我们不再会笼统地肯定一种为维持婚姻契约而做出的努力。但在《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故事中,我们依然能够在我们的理性原则上重建一个新的婚姻主题。它使我们看到,传统的封建礼教本身,恰恰是破坏稳定和谐婚姻关系的重要社会因素。当封建礼教在漠视男女爱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封建的婚姻时,当封建礼教将婚姻的构成与焦体的主要权力交给家长的时候,稳定和谐的婚姻关系也便受到了破坏。传统的封建礼教总是以维护家庭婚姻的和谐美满为自己的职责,但真正造成婚姻的不幸和家庭的解体的,恰恰是封建礼教制度的自身,焦仲卿夫妻的悲剧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在过去,我们往往认为,要肯定一部文学作品。就必须肯定它所塑造的正面人物的人格的完美性,这恰恰是我们极难办到的,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不会再对同一个人物典型做出同样的道德评价。在我们看来,焦仲卿夫妻都不能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焦仲卿妻被束缚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中,她是以传统的妇德为自己的道德修养的准则的。焦仲卿更是一个这样道德的奴隶,他缺乏起码的个性意识,但这样评价这两个人物,并不会降低《孔雀东南飞》的思想价值。与此相反,我们从中正能看到,当封建礼教扼杀着社会的机制时,同时也扼杀着人的精神的发展。我们在同情焦仲卿夫妻的悲剧的时候,不能再以他们的人格模式塑造自己。


五.语言揣摩


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评析:这句兼用“比”和“兴”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并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这种以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见的。在结构上,开头的这一句也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体现了构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这种比兴手法在现代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开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2.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评析: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对人物行动表情作了简单的刻画并穿插了精炼的抒情性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行文更有情韵,增添了悲剧气氛。


3.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评析:最后这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的向往,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选自白居易《长恨歌》)


4.这首诗中突出地运用了夸张和渲染手法的有两处,一处是在兰芝离开焦家时,着意写装束和仪容,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镇定和外柔内刚;一处是在刘兄逼婚后,着力写迎娶的排场,这是为了表现兰芝的身价,反衬她的悲惨命运,加深悲剧气氛。


本题选自原必修教材的课后练习。《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所谓夸张和渲染手法实际上也就是赋的手法,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用排比、铺陈手法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描写,又可用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一般可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本题两处赋属赋人物形象,要能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来。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要注意留心体会。


六、布置作业


1.诗的结尾写兰芝仲卿化而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2.试比较《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3.课外练笔:焦刘悲剧的深层思考。

6 孔雀东南飞 并序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6 孔雀东南飞 并序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孔雀东南飞》

一、解题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开头一篇小序,叙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未建安中,但成诗时间可能稍后一些。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格萨尔王》,英雄史诗,一千万字。)


《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继《诗经》《楚辞》以后较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如果说《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虚构性叙事诗的代表作,那么《孔雀东南飞》就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诗前小序说: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一本“时”下有“人”字)伤之。为诗云尔。


此序是汉以后人的语气,倘作序者并非诗的作者,则此诗很可能原是民间创作,后来又经过文人的加工,才成为徐陵所录的定本的,而作序的人,也可能就是加工者。全诗长达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不仅是汉乐府民歌中,也是中国诗歌中罕见的长篇叙事诗。


二、情节简介


《孔雀东南飞》写一个封建社会中常见的家庭悲剧。男主人公焦仲卿是庐江府小吏,与其妻刘兰芝感情甚笃。但焦仲卿的母亲却不喜欢儿媳,焦仲卿又常因公不在家,在此期间婆媳矛盾颇为激烈。刘兰芝向丈夫诉苦,说自己忍受不了婆婆的苛刻,焦仲卿去劝说母亲,却反被母亲骂了一通,并逼他休妻再娶。焦仲卿依违于母亲与妻子之间,不免进退维谷,于是他劝刘兰芝回娘家住一段时间,等他办完公事后再来接她。刘兰芝含泪而别,回到娘家。过了一段日子,县令和太守相继遣媒为子求婚,刘兰芝的哥哥逼迫她答应,刘兰芝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暗暗下了死的决心。婚期前一天,刘兰芝与闻讯赶来的焦仲卿抱头痛哭,约定“黄泉下相见”。在太守家迎亲之夕,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自杀,两家将他俩合葬在一起。


三、听读课文。


配乐朗诵,播放《梁祝》音乐,渲染悲剧气氛。


要求:1、给每个自然节加上序号2、给每个生字词加上读音3、大体划分情节结构,并给每一部分拟一个简短的标题。


四、重点词语(学生听录音的过程中老师归纳板书)


1、本诗中“相”字出现比较多,而且用法不同,请试作区别。


按:“相”,是一个会意字,本意是用“目”看“木”,即察看。引申为“单相”,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如:“相信(信之)”“相知(知之)”等。其次表示互相、交相的意思,如:“相识”“相同”等。此外,还可作名词、动词,如“相貌”“辅助”等。本诗中“相”字出现过十九处,大致可分三类:


1)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你”“我”“他”“它”等等。如: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②及时相遣归(代“我”)③还必相迎取(代“你”)④好自相扶将(代“她”)⑤嬉戏莫相忘(代“我”)⑤誓天不相负(代“你”)③不得便相许(代“你”)③登即相许和(代“它”)③蹑履相逢迎(代“他”)@怅然遥相望(代“他”)③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2)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②久久莫相忘③六合正相应④叶叶相交通盖覆相枝枝⑤仰头相向鸣③黄泉下相见


3)名词,相貌。如:儿已薄禄相


总之,“相”字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是很普遍的,用法也很多。只要结合语言环境,就不难分辨。


2、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词作陪衬。这种用法“一直沿用到今天。例如口语中:“有个好歹”(偏在“歹”)“吉凶未卜”(偏在“凶”)等。《孔》诗中出现很多,应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如:


“昼夜勤作息”(偏在“作”)“勤心养公姥”(偏在“姥”)“我有亲父兄”(偏在“兄”)“我有亲父母”(偏在“母”)“逼迫有弟兄”(偏在“兄”)“其日牛马嘶”(偏在“马”)“否泰如天地”(偏在“否”)


3、本诗中“自”字出现多次,按“自”字除作“自己”讲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用。本诗中用“自”的处数较多,可作如下解释:


我自不驱卿(自,本)本自无教训(本自,本是)自可断来信(自,即)


葳蕤自生光(自,且,还是)自名秦罗敷(自,其)自名为鸳鸯(自,其)


好自相扶将(自,亲自)物物各自异(自,助词,无义)


4、故:大人故嫌迟、故作不良计


5、适:始适还家门、处分适兄意、适得府吏书


6、令:县令遣媒来、便言多令才、岂合令郎意、莫令事不举、令母在后单


7、劳劳、区区、冥冥、奄奄、寂寂


8、见:黄泉下相见、君既若见录、府吏见叮咛


9、古今异义:何意致不厚、可怜体无双、终老不复取、谢家来贵门、新妇起严装、却与小姑别、不图子自归、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叶叶相交通、多谢后世人、汝岂得自由、共事二三年、主簿通语言、本自无教训


五、主题挖掘


1.问题大征讨


⑴本诗的内容提要、概括


①1托物起兴②2兰芝自诉③3-6仲卿求情④7-8决心自遣⑤9-10拜别阿母⑥11-12夫妻明誓⑦13兰芝见母⑧14-19兰芝拒婚⑨20-24阿兄逼嫁⑩25-27生人死别28-30仲卿别母31-32两人殉情33化鸟双飞


⑵结构问题


①划分文章的结构标准有多种,首先按照事件、时间、场所划分,本文可以划分为五大部分。


事件:离婚---再婚---殉婚


焦刘家合:成婚


焦家:逼分---终分---离分


刘家:拒婚---允婚---成婚


焦刘家合:别婚


公众:谢人。(婚--形声。从女,昏声。因为古时黄昏迎亲,故“昏”亦兼表字义。本义:妇家)(会意兼形声。从女,从因,因亦声。本义:女婿家。结亲的男家,指夫或夫之父。)


第一部分:(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全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浓厚,本应白头偕者,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第二部分:(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这部分写三个内容:


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我语。”写仲卿同母亲求情,遭到训斥,只好说服兰芝回娘家,还抱着万一的幻想。


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兰芝的个性、神态和动作,显出她坚决、镇静,忍住内心的痛苦与婆婆、小姑告别。


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第三部分:(从“入门上高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后的遭遇。这部分情节比较复杂。写三个内容:


母亲开始不谅解女儿,经过女儿叙述,终于体谅女儿的处境。


但是,哥哥坚决不答应。他完全以势利眼看问题,毫无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写府君家为婚事的铺张。


第四部分:(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


第五部分,(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②从故事的结构上讲,一般来说可以分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几部分。


序幕:1节,起兴


开端:2节,第一部分。


发展:3--12节,第二部分。


再发展:13--21节,第三部分。


高潮、结局:22--32节,第四部分。


尾声:33节,第五部分。


③故事的高潮在哪里?


生人做死别


高潮:涨潮时达到的最高水位;叙事文学中矛盾冲突发展到最紧张、最尖锐的阶段;比喻事物高度发展的阶段。


六、布置作业


1.全诗是按怎样的线索叙述故事的?依照情节的发展,给五个部分分别拟一个简短的标题。


2.刘兰芝为什么要自请回去?为什么婆婆不能容她?从中可以看出刘兰芝性格的哪些方面及当时封建社会的哪些弊端?


第二课时


一、研读,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问题设计一:


1.人物形象问题之——关于刘兰芝


①诗中有几处写到刘兰芝的肖像?可以看出她的容貌怎样?描写到她的容貌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描写的方法?


面容姣好,身材苗条,堪称有沉鱼落雁闭花羞月之貌。


②诗中几次写到刘兰芝自己的出身,从中可以看出她的什么样的家庭状况?她从小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自身素养如何?


殷富、贤淑、优良


③她在焦仲卿家的生活状况如何?


悲苦、落寞、辛劳、饱受冤屈


④他们夫妻感情如何?


深笃。


⑤她的性情如何?


温柔、贤慧


⑥面对焦母的刁难和嫌弃,她有是怎样表现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什么样的性格?


不卑不亢、自尊、自重、自信:及时相遣归,勿复重纷纭。


有礼、有节、有度:进止敢自专、谓言无大过、留待作遗施、兼愧贵家子、不堪母驱使


有情、有义、有心:念母劳家里、勤心养公姥、磐石无转移。


⑦她听从父兄的安排的思想心态是什么?


独立、服从家长


⑧她徇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反抗、忠贞、感激和对焦仲卿的软弱无能的失望


2.人物形象问题之二——焦仲卿


温情、愚孝、软弱


同上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3.人物形象问题之三——焦母


①她嫌弃儿媳的理由是什么?刘兰芝又以为是什么原因?


②她嫌弃儿媳还有没有深层是思想根源和心理意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共事二三年,但太守家没有嫌弃)


恋子情结


③她对焦、刘的悲剧负什么样的责任?是不是根本责任?


④她是利用什么身份、权利破坏了焦、刘的感情和幸福?从中能不能看出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问题设计二: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已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个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面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还真以为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二、研读,理解鉴赏。


1.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太守迎娶”等情节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语句改为概括性的语句好不好?


提示: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一节中,写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头上、腰、耳、指、口、步态等。“太守迎亲”一节也有大量的铺陈。如果将这些文字概括成“从小受教养,多才多艺”、“着意穿与戴,美丽世无双”,“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等句,简则简矣,神韵皆无了。


2.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3.第一课时中我们分了段,现在大家想想,第一段与第二段合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合在一起不合适。第一段从孔雀失偶徘徊眷恋写起,这就是《诗经》中常用的“兴”,托物起兴。第一段可独立为“序曲”。


4.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


三、研读,探究根源。


1.从思想和社会的角度看,造成焦、刘婚姻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三从四德】旧时压迫妇女的封建礼教。三从:指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见《仪礼·丧服.子夏传》。四德:也叫“四行”,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女工)”。见《周礼·天官.九嫔》。《元曲选·关汉卿<救风尘>一》:“待妆个老实学三从四德,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三纲五常】我国封建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三纲:三种主要的道德关系,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见汉代班固《白虎通·卷七·三纲六纪》,纲,提网的总绳,主要的支配地位的意思。五常:五种常行不变的道德标准,即仁、义、礼、智、信。汉代王充《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也”,《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三国(魏)何晏集解引汉代马融:“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①封建思想


②家长制


③概括普遍认识:这首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故事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④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全诗以焦刘的婚姻悲剧的发展过程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层层展开叙事,以大量生动具体的对话和行动及一些细致的场景描写将情节推向高潮。


这个悲剧,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妇女只能听凭别人决定自己命运的不幸处境,在中国文学史上,作者第一次从这种悲剧中发现了深刻的人生教训和社会意义,并用汉末时已臻于成熟的五言诗体作了完美的体现。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技巧上,此诗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影响,直到现在为止,它还被不断改编为各种剧本,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2.歧义认识


①焦母和刘兄都是家长的代表,表面上看似乎是他们造成了焦、刘的悲剧,但是,太守不也是家长吗?


②如果说刘兰芝是一个反抗者的形象那么,她反抗的是什么?有哪些具体表现?


③如果说是反抗封建礼教,那么,封建礼教的概念怎样界定?诗里反抗的主要是哪些方面?对妇女权益的侵害乃至精神、肉体的摧残?


④焦家摧残她,“心中常悲苦”,可她还要留在焦家。试问这是反抗,还是殉葬?


⑤既然是焦家休掉了,且焦“家妇难为”,那么,“窈窕世无双”的县令五郎,与“娇逸未有婚”的郡守公子,为什么不可以考虑?


⑥为什么不有效利用自己的权益,反而自觉自愿地带上“从一而终”的枷锁,难道这就是她的反抗么?


在本质上恐怕有点儿祥林嫂拒绝贺老六之嫌,实不足称道,只暴露了自身的幼稚、愚昧,没有自我。虽有种悲壮美,但在读者心里实在掀不起什么风浪,虽有人慕其名而专一拜读,至多不过“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鲁迅《祝福》)这正是刘兰芝最可悲的一面!!我们只能说兰芝的反抗是可爱的、可贵的,但不可以认为她是明智的,也不可以颂扬她那纵身一跃的伟大。更不可以盲目效仿对号入座!


⑦刘兰芝才、德、貌三全齐美,婆婆为何要一意休她?


有人说,是因为“共事二三年”,尚未生下一男半女。听起来很有道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阿Q都懂。但婆婆自己讲出来的理由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而且,“年始十八九”,的县令公子,和“娇逸未有婚”的郡守“五郎”为什么不嫌弃?难道他们不怕绝后吗?


⑧刘兰芝和焦仲卿如此坚贞不渝,有何生活基础?


既无生死考验在前,何以结成生死之谊?又无恩爱的生活背景,何来忠贞不渝的爱情?


林觉民的《与妻书》之所以感人至深,其中生动真挚的细节描写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孔雀东南飞》里差不多连一个欢愉的细节都没有,所以刘、焦二人的坚贞不渝实在让人难以认同。


⑨两家合葬的可能性有多大?


要让诗里所描绘的专横的封建家长在棺材面前落泪实在比登天容易不了多少。


如果非要给这三个问题一个回答,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爱憎分明和纯朴美好的愿望。


⑩孔雀为什么东南飞?为什么“自挂东南枝”?


四、深化理解,评论


这首叙事长诗震撼我们心灵的,并不是作者对该事件的任何理性认识的结论,而是一个简单、普通但也更伟大、更普遍的东西,即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正是在焦仲卿夫妻的死亡里,我们感到了灵魂的震动,小序中的“时人伤之”的话便体现了作者记叙这件悲剧故事的原初动机。这种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恰恰是对于文学艺术最为重要的东西。人类历史绵延无穷,社会思想波涛起伏,理性思想不断变化,生活知识有广有狭,生活方式代代不同,但人对自我生命的关怀则应是始终如一的。没有对人类生命的这种伟大的关系,再先进、再伟大的理性信条都会枯黄、萎落、凋谢、腐烂。而有了这种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一切理性的限制都会在灵魂的大震动里簌簌剥落,而露出人的生命活力的本体的光辉来。正是因为如此,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曹雪芹、鲁迅这些过去时代的伟大作家的作品才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带着自身的不同局限,大踏步地跨进了当代的世界,跨进了我们当代人的心灵,并以不同的形式为我们所理解、所同情、所接受。而一些在当代理性信条上建立起来的作品,却有可能迅速地从我们的心灵中退回去,退到我们的心灵看不见的历史的阴影里去。


《孔雀东南飞》是在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中产生的,因此,它能够走进我们当代人的心灵。也就是说,《孔雀东南飞》的主题首先是一个人生的主题,是人的生与死的主题,是人的命运的主题。作者在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中,记录了、再造了焦仲卿夫妻的悲剧故事。这,就是一切。当这个悲剧故事被再造成功之后,当它可以在中国的历史上穿行的时候,它的各种信息也就可以向人们传递了。不论作者在当时是怎样具体看待这个故事的,不论焦仲卿夫妻本身的思想高度如何,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可能以自我的理性标准重建它的主题意义。


当我们用现代意义上的“爱情”标准看待《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故事时,我认为我们不应再把焦仲卿夫妻生前的关系看作是爱情的关系,作者所描写的实际上是一个没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正是因为如此,这个婚姻没有得到爱情关系的有效保障,很轻易地便被封建礼教制度毁灭了。直至焦仲卿夫妻在生离死别的最后一次会面,彼此的精神仍是严重地隔膜着的,二人始终未曾在精神上完全融为一体,所以他们生前的关系从基本性质上始终不主要是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他们的努力始终主要是维持婚姻关系的努力。事实上,当封建礼教制度剥夺了人的尊严,剥夺了人的独立意志之后,两性之间的真正爱情关系也便从根本上被扼杀了。由此可以看出,《孔雀东南飞》不是对已建立的爱情关系的歌颂,而是对两性爱情关系的向往。只有在焦仲卿夫妻为维持共同的婚姻关系而殒身之后,他们才在另外一个世界上建立起了真正的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爱情才成了他们二人关系的基本性质。


婚姻的主题在我们的眼中与原作者的眼中也不相同了。在原作者的眼中,焦仲卿夫妻为维持自身的婚姻契约的努力本身便是可贵的,值得赞颂的。我们则不能如此。我们必须承认在两性之间没有爱情基础的时候解除婚约是合理与合法的,我们不再会笼统地肯定一种为维持婚姻契约而做出的努力。但在《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故事中,我们依然能够在我们的理性原则上重建一个新的婚姻主题。它使我们看到,传统的封建礼教本身,恰恰是破坏稳定和谐婚姻关系的重要社会因素。当封建礼教在漠视男女爱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封建的婚姻时,当封建礼教将婚姻的构成与焦体的主要权力交给家长的时候,稳定和谐的婚姻关系也便受到了破坏。传统的封建礼教总是以维护家庭婚姻的和谐美满为自己的职责,但真正造成婚姻的不幸和家庭的解体的,恰恰是封建礼教制度的自身,焦仲卿夫妻的悲剧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在过去,我们往往认为,要肯定一部文学作品。就必须肯定它所塑造的正面人物的人格的完美性,这恰恰是我们极难办到的,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不会再对同一个人物典型做出同样的道德评价。在我们看来,焦仲卿夫妻都不能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焦仲卿妻被束缚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中,她是以传统的妇德为自己的道德修养的准则的。焦仲卿更是一个这样道德的奴隶,他缺乏起码的个性意识,但这样评价这两个人物,并不会降低《孔雀东南飞》的思想价值。与此相反,我们从中正能看到,当封建礼教扼杀着社会的机制时,同时也扼杀着人的精神的发展。我们在同情焦仲卿夫妻的悲剧的时候,不能再以他们的人格模式塑造自己。


五.语言揣摩


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评析:这句兼用“比”和“兴”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并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这种以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见的。在结构上,开头的这一句也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体现了构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这种比兴手法在现代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开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2.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评析: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对人物行动表情作了简单的刻画并穿插了精炼的抒情性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行文更有情韵,增添了悲剧气氛。


3.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评析:最后这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的向往,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选自白居易《长恨歌》)


4.这首诗中突出地运用了夸张和渲染手法的有两处,一处是在兰芝离开焦家时,着意写装束和仪容,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镇定和外柔内刚;一处是在刘兄逼婚后,着力写迎娶的排场,这是为了表现兰芝的身价,反衬她的悲惨命运,加深悲剧气氛。


本题选自原必修教材的课后练习。《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所谓夸张和渲染手法实际上也就是赋的手法,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用排比、铺陈手法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描写,又可用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一般可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本题两处赋属赋人物形象,要能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来。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要注意留心体会。


六、布置作业


1.诗的结尾写兰芝仲卿化而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2.试比较《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3.课外练笔:焦刘悲剧的深层思考。

Tags: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