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19 范进中举优质课教案

日期:2015-11-5 08:55 阅读:
李孝明  

地区: 重庆市 - 重庆市 - 南川

学校:重庆市南川区兴隆镇中心小学校

1课时

19 范进中举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一、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三、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2学情分析

学生的整体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需要老师多点拨才能完成。

3重点难点

1、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比较导入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活动2【活动】 指导预习

1、要求: (1)了解作者吴敬梓。
(2)了解课文内容。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 、补充介绍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书,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摘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3、 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

烂忠厚:过分忠厚。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见外:当作外人看待。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4 、学生看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活动3【活动】析题、释疑,课堂讨论

1、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 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2、 范进中举前后自身境况和周围人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作者对范进持怎样的态度?
家境——第一段结尾处、第二段开头、第二段结尾、第三段开头、第十一段结尾。

地位——连买肉的都瞧不起岳父任意辱骂到不敢打,连做过知县的乡绅也来巴结

本人态度——唯唯诺诺,老实巴交,发疯的过程(层次感),很快与张乡绅打成一片。他人态度(岳父、张乡绅、邻居))
岳父:语言、动作、神态、行为(两次贺喜所送的东西)(前倨后恭)(细节描写,拿银子时的动作描写)
作者对范进这个人物虽有一定同情(主要表现在对中举前的描写),但更多的是讽刺; 作者把范进作为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来写,因而讽刺的矛头更主要的是指向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的。

3、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

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

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4、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5、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前面六个问题,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留下后面两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里继续分析,进一步理解课文。请同学们课后带着这两个问题去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的词、句,再细细品味互相讨论,为下一节课继续分析做好准备。

活动4【练习】作业

续写:范进为官以后

19 范进中举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9 范进中举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比较导入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活动2【活动】 指导预习

1、要求: (1)了解作者吴敬梓。
(2)了解课文内容。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 、补充介绍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书,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摘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3、 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

烂忠厚:过分忠厚。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见外:当作外人看待。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4 、学生看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活动3【活动】析题、释疑,课堂讨论

1、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 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2、 范进中举前后自身境况和周围人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作者对范进持怎样的态度?
家境——第一段结尾处、第二段开头、第二段结尾、第三段开头、第十一段结尾。

地位——连买肉的都瞧不起岳父任意辱骂到不敢打,连做过知县的乡绅也来巴结

本人态度——唯唯诺诺,老实巴交,发疯的过程(层次感),很快与张乡绅打成一片。他人态度(岳父、张乡绅、邻居))
岳父:语言、动作、神态、行为(两次贺喜所送的东西)(前倨后恭)(细节描写,拿银子时的动作描写)
作者对范进这个人物虽有一定同情(主要表现在对中举前的描写),但更多的是讽刺; 作者把范进作为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来写,因而讽刺的矛头更主要的是指向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的。

3、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

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

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4、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5、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前面六个问题,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留下后面两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里继续分析,进一步理解课文。请同学们课后带着这两个问题去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的词、句,再细细品味互相讨论,为下一节课继续分析做好准备。

活动4【练习】作业

续写:范进为官以后

Tags:范进,中举,优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