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培养小习惯 塑造大人生

日期:2013-11-28 15:02 阅读: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迈向未来美好人生的基石。近年来,我校认真贯彻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思路,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培养学生好习惯入手,积极开展养成教育,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打造了学校德育的新品牌。
    一、立足校情,确立德育工作理念
    我校创办于1982年9月,座落在深圳罗湖区宝安南路与桂园路之间,现有25个教学班,学生1296人,其中暂住户籍学生比例高达76%。学生大多来源于务工家庭,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家庭教育环境总体较差。这样的生源构成,导致我校初入学学生的行为习惯不良率较高。一些家庭教育环境好的学生,在学校组织的节假日走向街头巷尾学雷锋、做好事活动中表现突出,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些学生对《规范》、《守则》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扔纸屑;一些学生学习上可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自觉学习却很难做到……审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实际,我校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学校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出发,确定了“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德育工作理念。
    “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德育工作理念,说起来没有冲天的气魄,想起来没有轰动的声势,听起来没有诱人的硕果,但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此我们觉得,对于学校来说,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常、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校德育的基础性工作。“每天/进步/一点点”,这是在默默中做实实在在的工作,在不动声色中做影响学生一辈子的事情。在这种思想和理念的支配、引领下,几年来,我校把培养具有良好习惯的阳光少年作为德育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学校德育的重点工作——好习惯养成教育。
    二、找准切点,建立学生行为常规
    学生习惯养成涉及众多方面,从何处着手?该怎样着力?值得教育工作中深入思考和研究。我们认为,从学生实情出发,找准最佳切入点,一步一个脚印去养成至关重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学生行为常规》是最基础性的工作。此前,虽然学校已经制订《桂园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但涉及面较窄,且条文相对空泛,有必要更加关注细节,找准切入点,制订比较全面的《学生校内外行为常规》。为此,做好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深入调研,摸清学生行为习惯状况。采用问卷、座谈会、个别走访等方式,对学生行为习惯状况进行全面梳理,特别是对学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进行解剖,弄清形成的原因,找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校长、副校长亲自带领老师深入学生、家庭和社区调查,掌握了大量一手信息。
    二是转变观念,发动师生共同制订《常规》。过去,但凡制定常规准则一般都停留在学校领导冥思苦想的“一厢情愿”之中,通常是直接要求师生要“怎么做”、“做什么”,制度的订立往往缺乏“群众”基础,在落实中时常出现被动执行的情形。与此形成鲜明对照,这次学生行为习惯常规的订立,学校改变观念,做到了变“一厢情愿”为“多厢情愿”。学校多次组织全校师生和家长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多次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形成初稿后又再次组织师生及家长修改完善,最终数易其稿,于2009年完成了新版《桂园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制订工作。
    三是贴近学生,变训导式《规范》为妈妈式“提醒”。新版《桂园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涉及学生日常生活的25个方面,包括“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每天提前五分钟到校”、“早读时间不闲聊”、“把一件事情做到底”、“把电脑当做学习工具”等内容,涵盖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内容全面,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正式印发时,我们将此新版《规范》更名为《桂园小学学生要做到的25件事》,受到学生欢迎。同学们说,《规范》名称的改变,不仅方便大家与以往印发的《规范》相区别,而且让大家感到亲切,读“25件事”就像出门前听妈妈的“轻声叮咛”。在学校随后组织的专项教育活动,学生兴趣盎然,喜欢学,记得牢,“25件事”的知晓率班班达到100%。
    三、多管齐下,教育过程亮点纷呈
    学生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以生为本,需要目标明确,需要严格要求,需要持之以恒。我校多途径推进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创新教育方式,形成了德育工作的众多“亮点”:
    (一)畅通“主渠道”,实现养成教育全渗透
    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节课一次活动就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课题,需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和知识技能的内在统一,需要各学科之间通力配合、相互渗透。
    实践中,我校一是实现了养成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倡导教师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充分利用不同课程的特点,在备课中不仅备知识、备学法,而且备品德教育、备习惯养成,紧扣课堂教学内容,选取适当教学时机,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养成教育,实现课堂教学与养成教育的有机融合。二是有效利用班队会、思品课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进行渗透与强化养成教育。学校将“25件事”按学习、生活、行为三部分进行细化,利用班队会、思品课和综合实践活动三类课程,引导同学们讨论每一件事涵盖的具体行为并付诸于行动,每周落实一主题。如“25件事”中的第一件事——“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引导学生思考:它包含哪些内容呢?孩子们有的说:“穿着干净的衣服,带好红领巾和校牌”,有的说:“每天晚上要洗澡”,还有的说:“保持书包清洁,每天整理好课本”等等。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需要规范的行为还真不少,但是并不难做到,只要注意自己的细小行为并坚持做到底,就一定能达成目标,成为具有好习惯的阳光少年。三是发挥夕会课在养成教育中督促强化作用。学校要求班主任教师坚持每天夕会小结,对学生当天行为习惯做到及时评价和反馈,使《桂园小学每个人都要做到的25件事》按步骤一一细化并得到执行,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二)架设“立交桥”,开拓校本教育新路径
    1、《快乐成长》校本课程引领快乐成长。
    为了系统推进养成教育,结合课程改革,我校积极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主编出版了《好习惯养成——快乐成长》校本教材。该教材将小学生好习惯分为“学习习惯养成篇、文明习惯养成篇、健康生活习惯养成篇、卫生习惯养成篇和安全习惯养成篇”5章,每章分若干小节,每一节分“小故事大道理”、“知识小金库”、“小小方向盘”、“我当小裁判”、“成长点滴”5个环节阐明一个好习惯。《好习惯养成——快乐成长》校本教材除学生自学外,主要通过班队会、思品课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理、践行和反思,引领孩子们在快乐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2、《一日常规》录像示范引领行为规范。
    养成教育要从常规习惯抓起。我校注重训练学生进出校门、上下楼梯、自觉早读、出操集会、课间行为、课桌椅摆放、卫生保洁以及放学路队等一日在校常规,对学生在校行为统一要求,为此拍摄制作了《桂园小学学生一日生活常规》录像片。这种以身边同学为主角的《常规》录像片,具有极强的亲切感和真实感,对学生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我们每天中午午读前通过红领巾电视台、每天下午放学前通过夕会、班会课等时间反复播放,对学生加强正面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学生产生“我要这样做”的教育效果。《常规》录像片的播放,也在家长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家长赞叹说:“没想到学校教育抓得这么细,真是佩服!”“我们感到有希望了。” 这一举措,无形中提升了家长对学校和孩子的信心。
    3、特别“孝心作业”延伸养成教育。
    布置学生在家做“孝心作业”, 是我校养成教育的一个创新。我们让学生把孝敬长辈的行动、感受记录下来,请家长和老师评价,并在班上交流,实现了养成教育向家庭的延伸。“孝心作业”的开设,促进了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培养了学生在家孝敬父母长辈、学做力所能及家务的好习惯。在孝心教育开始之初,有学生家长不理解,认为那样耽误了孩子的学习时间。但看着孩子们身上发生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家长对此感兴趣了,并经常在《孝心作业本》上留言,与老师互动。有家长感慨说:“孝心作业真是好,连做家务都有要求。”“孩子的动手能力强了,没那么懒惰了。”
    4、特色“礼仪操”提升文明素养。
    我校创新礼仪教育,自创了一套富有本校特色的《我是文明小学生礼仪操》。“礼仪操”充分反映我校养成教育的内涵,融入“预备动作、问候礼节、整装自查、升旗礼仪、课间行为、交通安全、礼让他人”等七大内容,以优美动听的韵律,清晰明快的节奏,舒展大方的动作,集文明、儒雅、高尚等元素于一体,将青少年一代的阳光朝气与优雅举止完美结合起来,秀出了桂园小学学生文明礼仪的风采。
    5、坚持“访千家”形成家校联动。
    学校每学年开展“五十名教师访千家”活动,通过家访,及时传递信息,交流学生的学习行为动态,让家长明确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的目标,并配合督促教育,使学生无论在家、在校都有良好的生活行为、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氛围。同时,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和家长委员会作用,通过设立“学校开放日”、“校长接待日”、“养成教育热线”等形式,主动争取社区家庭及共建单位对学校工作包括养成教育的支持与配合。

Tags:培养,习惯,塑造,人生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