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小学生说话的“三性”训练法

日期:2012-5-15 16:16 阅读: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训练包括口头和书面两个方面,口语是书面语言的先导,特别是七至十二岁的儿童,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抓紧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说话能力和良好的说话习惯,不仅能为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对它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直接影响。面对这种实施情况,我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探索,并逐步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突出“三性”,进行严格的系统训练。
        所谓“三性”,即说话的完整性、说话的准确性、说话的生动性。
  一、联系生活实际,突出说话的完整性
  所谓完整性,就是要求说话有系统、圆满、通俗、言尽其意,使人听懂。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训练,例如:在“入学教育课”时,专设一堂说话训练课,老师指一学生问: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谁送你上学?若学生只简单回答“8岁”,教师应马上指出这样说的不完整,应该说:“我叫***,今年8岁,妈妈送我上学。”再让说得好的同学上讲台说,及时表扬,慢慢使学生养成用完整的话回答问题。
  感受最深的事物莫过于亲自做过的,坚持让学生做与说相结合,做后说一说,再现生活,既锻炼了说话能力,又为作文准备素材。

在教学中,我利用手工劳动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叠纸、剪纸和其他简单科技制作等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不但能准确、完整地回答上述问题,而且能系统地说出作品制作的整个过程。
  二、评说结合,促进说话的准确性
  说话准确,就是要求语言表达要揭示事物的本质,符合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首先提出对自己的要求:除了课前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语言,课堂上要求语言流畅,结构完整、感情丰富,还要求不论课内、课外,凡开口力求准确,尽量避免出现语病,为学生树立一个学习榜样。其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说话在同学议的基础上,老师抓住重点及时评点。
  由于学生说话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发展差异,说话教学要因材施教,实行大面积训练,提高全体学生的说话能力,因此,我在评点学生的说话时,坚持贯彻抓先进、促后进,带动一大片的原则,抓住那些说话流畅,表达清晰、完整的典型学生进行现场示范,让学生对照“镜子”,有的放矢地学习;对一些说话片片断断,词不达意,语病较多的后进生进行对比教育;对于一般学生则分批定期检查督促,通过评讲,学习自我教育,互相学习,对照先进,检查自己,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启发思维,突出说话的生动性
  这是在语言“完整”、“准确”基础上的再提高,是对说话训练提出的更高要求。
  在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中,不仅要让学生把话说得顺,而且要指导学生把话说好,说具体、生动、形象,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注意丰富学生的词汇,不断把书面语言融会到口头语言中去,例如:让学生比较下面的两组句子,哪一句说得好,为什么?
        (1)“稻子很多”和“金黄的稻子望不到边”
  (2)“棉花很多”和“雪白的棉花堆成山”
  引导学生认识到前一个句子干巴巴,后一句丰富、生动。“金黄的”、“雪白的”,说出了颜色,“望不到边”、“堆成山”,把稻子、棉花大丰收的样子都说出来了,经常做这样的比较,学生就会懂得怎样把话说得具体、生动。
  在以上的训练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动手、动笔的良好习惯,将口头语言记录下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促使学生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尽快过渡,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Tags:小学生,说话,三性,训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