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日期:2011-11-24 10:09 阅读: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于某一具体问题,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难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去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把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对新异事物进行积极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思索问题的强大内驱力。然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不是凭空产生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最有效策略,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来质疑,提出问题。
 创新来源于“问题”,只有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方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巴尔扎克说:“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有人形象的把问题称为数学的“心脏”,数学生命之源泉。目前课堂教学状况不能令人乐观,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仍然盛行,学生疲于回答教师抛出的一个个问题,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成了教师问题的奴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能有独立的个性和创新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显得何等重要。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引导。
 1.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大胆提问
 学生不敢提问,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要改变目前的状况,教师必须创造十分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究问题的环境,消除学生畏惧的心理障碍,课堂上充满亲情的师生关系,是他们身心得到解放。如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教师也决不批评,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思考,树立自信心。对于提出的问题富于思考性的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采取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加以解决。
对于提出的问题超出学生现阶段新学知识范围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的要给学生讲明原因,这样学生就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对于在课堂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他在课堂外继续提;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
 要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就要为孩子的成功探索创设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宽松、民主、和谐的人际环境,让学生在友好的氛围中愉快的体验,有想说、敢说、敢问的心境。教师本身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敢不敢质疑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应积极鼓励孩子敢想、敢说、敢挑战的精神。二是提供一个学生敢想、敢说、敢挑战的思维情绪,让学生在探索生活中有的想、有的说、有的问。激活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创造潜力。
 2.增强学生的意志和自制能力,引导学生有意义的提问
 为了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教师要多与家长联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克服学校与家庭包办过多的不良倾向。要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自制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和独立发现的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自觉的学、主动的问的状态之中。
 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是一个需要经过反复训练的过程。要提高提问的质量,引导学生有意义的提问,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提问行为提出具体要求:一是不要为问而问。提问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并不是教学任务,要避免使学生形成一种错误观念,认为提问是每一课堂所必需的,从而使课堂提问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二是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要避免使提问肤浅化、表面化,也可避免产生一部分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心理。三是引导学生提问必须提到核心处和点子上,多在核心处问“为什么”或“怎么样”,避免使新提的问题偏离主题或导致东拉西扯的现象。
 3.举行竞赛活动
 经常举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评定小组或个人的竞赛成绩,学生将会在竞赛的氛围中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形成大胆提问和质疑的习惯。
 4.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Tags:问题,创设,情境,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