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课堂实录【3】

日期:2015-12-11 11:41 阅读:
何炯  

地区: 湖南省 - 湘潭市 - 岳塘区

学校:双马镇中心学校

1课时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 初中生物       人教2011课标版

1教材分析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节内容包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两个部分,至此学生已经完整学习了无脊椎动物的六大动物类群的知识,为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点和掌握生物分类方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等一系列知识做好了铺垫。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河蚌的外形和内部结构,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认识一些其它的软体动物;

(2)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河蚌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不同动物的外部形态,查找它们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身边的动物,知道动物是丰富多彩的,培养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河蚌的外形和内部结构,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认识一些其它的软体动物;

(2)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分类观点,知道昆虫类属于节肢动物中的一种类群,双壳类属于软体动物的一种类群。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动画视频,教师提问: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故事中的蚌和鹬分别是什么动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与人类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入软体动物的学习。

活动2【讲授】观察实验,交流互动

课件示河蚌的相关五张图片,分别是农民采河蚌的图片,河蚌的外形图,河蚌的内部结构图,河蚌内的珍珠图和河蚌美食图,学生观察图片,根据图片获取河蚌的相关信息。

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根据图片资料分析出河蚌生活在淡水湖泊、河流中,河蚌的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贝壳,起保护作用,河蚌能食用,河蚌的外套膜能分泌产生珍珠,珍珠可以做装饰品,珍珠粉可以入药。

学生分组观察河蚌外形,再打开河蚌外壳,观察内部的柔软身体,运动器官——斧足,呼吸器官——鳃,还有外套一样的外套膜;并思考下列问题:

贝壳在身体外面起什么作用?贝壳是怎样形成的?
河蚌是依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
河蚌是如何获取食物的?

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和实验,知道贝壳能起保护作用,是外套膜分泌形成的,河蚌依靠斧足运动,依靠鳃呼吸,河蚌不能主动追逐食物,只能靠鳃和唇瓣上的纤毛摆动,使水中的食物随水流从入水孔进入体内,所以蚌的食物种类随地区和季爷不同有很大变化。进入体内的食物经边鳃的过滤,向腹方移动,进入食物沟,再向前方推进至左右两对唇瓣之间,进人口中。

(设计意图:教材是以缢蛏为代表动物来学习软体动物,缢蛏在沿海软泥滩挖穴生活,我校地处湘潭市,湘潭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下游,学生无法观察到缢蛏,而湘潭的湖泊、河流和池塘内容易找寻到河蚌,因此改用河蚌为代表动物学习软体动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河蚌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师用课件展示缢蛏的相关五张图片,学生观察,根据图片获取缢蛏的生活环境、外部形态、运动器官、呼吸器官、与人类的关系等。(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资料,主动获取缢蛏的有关信息,从而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并分析资料,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习河蚌和缢蛏的知识,师引导学生找河蚌和缢蛏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由此可知,河蚌和缢蛏都有两片贝壳,运动器官都是足,呼吸器官都是鳃,都身体柔软,有外套膜等。具有此类特征的动物都归为双壳类。

(设计意图:通过对河蚌和缢蛏的形态结构的比较,总结出两种动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同时让学生初步形成给生物分类的意识。)

师用课件展示石鳖的图片,学生观察,并寻找石鳖与河蚌、缢蛏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不同之处是石鳖背部有8个覆瓦状排列的贝壳,有头;相似之处身体柔软,有外套膜,运动器官是足。师课件展示鳖的图片、鳖的骨骼图片和石鳖的图片,学生观察,并了解鳖和石鳖的最大区别是鳖有脊柱,而石鳖无脊柱。由此让学生知道这类动物都是没有脊柱的。

师依次展示蜗牛和乌贼的图片,学生找到这些动物与河蚌、缢蛏的相似之处,由此得出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总结出软体动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同时也形成正确的分类观念,认识到软体动物类群包含了多板类、双壳类、腹足类、头足类等多种类群,双壳类动物隶属于软体动物,为后面第六单元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的学习做好铺垫。)

多媒体展示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师生共同明确软体动物对人类的有益价值及对人类的危害:

食用价值:牡蛎、扇贝、缢蛏、鲍等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且脂肪含量低;
饰品:螺壳和珍珠都是很好的装饰品;
药用:鲍的壳、乌贼的壳、珍珠粉可以入药;
危害:蜗牛可以危害农作物;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寄主,与血吸虫病的传播有关。

活动3【练习】 课堂检测

       组织学生玩“摘苹果”游戏,教师用课件设计一棵苹果树,根据树上苹果不同的大小有不同的分数,不同分数苹果代表不同难度的题目,学生可以摘取不同分数的苹果,为本组赢得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难度的题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检测,让学优生更优,学困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动画视频,教师提问: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故事中的蚌和鹬分别是什么动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与人类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入软体动物的学习。

活动2【讲授】观察实验,交流互动

课件示河蚌的相关五张图片,分别是农民采河蚌的图片,河蚌的外形图,河蚌的内部结构图,河蚌内的珍珠图和河蚌美食图,学生观察图片,根据图片获取河蚌的相关信息。

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根据图片资料分析出河蚌生活在淡水湖泊、河流中,河蚌的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贝壳,起保护作用,河蚌能食用,河蚌的外套膜能分泌产生珍珠,珍珠可以做装饰品,珍珠粉可以入药。

学生分组观察河蚌外形,再打开河蚌外壳,观察内部的柔软身体,运动器官——斧足,呼吸器官——鳃,还有外套一样的外套膜;并思考下列问题:

贝壳在身体外面起什么作用?贝壳是怎样形成的?
河蚌是依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
河蚌是如何获取食物的?

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和实验,知道贝壳能起保护作用,是外套膜分泌形成的,河蚌依靠斧足运动,依靠鳃呼吸,河蚌不能主动追逐食物,只能靠鳃和唇瓣上的纤毛摆动,使水中的食物随水流从入水孔进入体内,所以蚌的食物种类随地区和季爷不同有很大变化。进入体内的食物经边鳃的过滤,向腹方移动,进入食物沟,再向前方推进至左右两对唇瓣之间,进人口中。

(设计意图:教材是以缢蛏为代表动物来学习软体动物,缢蛏在沿海软泥滩挖穴生活,我校地处湘潭市,湘潭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下游,学生无法观察到缢蛏,而湘潭的湖泊、河流和池塘内容易找寻到河蚌,因此改用河蚌为代表动物学习软体动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河蚌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师用课件展示缢蛏的相关五张图片,学生观察,根据图片获取缢蛏的生活环境、外部形态、运动器官、呼吸器官、与人类的关系等。(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资料,主动获取缢蛏的有关信息,从而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并分析资料,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习河蚌和缢蛏的知识,师引导学生找河蚌和缢蛏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由此可知,河蚌和缢蛏都有两片贝壳,运动器官都是足,呼吸器官都是鳃,都身体柔软,有外套膜等。具有此类特征的动物都归为双壳类。

(设计意图:通过对河蚌和缢蛏的形态结构的比较,总结出两种动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同时让学生初步形成给生物分类的意识。)

师用课件展示石鳖的图片,学生观察,并寻找石鳖与河蚌、缢蛏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不同之处是石鳖背部有8个覆瓦状排列的贝壳,有头;相似之处身体柔软,有外套膜,运动器官是足。师课件展示鳖的图片、鳖的骨骼图片和石鳖的图片,学生观察,并了解鳖和石鳖的最大区别是鳖有脊柱,而石鳖无脊柱。由此让学生知道这类动物都是没有脊柱的。

师依次展示蜗牛和乌贼的图片,学生找到这些动物与河蚌、缢蛏的相似之处,由此得出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总结出软体动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同时也形成正确的分类观念,认识到软体动物类群包含了多板类、双壳类、腹足类、头足类等多种类群,双壳类动物隶属于软体动物,为后面第六单元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的学习做好铺垫。)

多媒体展示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师生共同明确软体动物对人类的有益价值及对人类的危害:

食用价值:牡蛎、扇贝、缢蛏、鲍等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且脂肪含量低;
饰品:螺壳和珍珠都是很好的装饰品;
药用:鲍的壳、乌贼的壳、珍珠粉可以入药;
危害:蜗牛可以危害农作物;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寄主,与血吸虫病的传播有关。

活动3【练习】 课堂检测

       组织学生玩“摘苹果”游戏,教师用课件设计一棵苹果树,根据树上苹果不同的大小有不同的分数,不同分数苹果代表不同难度的题目,学生可以摘取不同分数的苹果,为本组赢得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难度的题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检测,让学优生更优,学困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

Tags:三节,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