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ppt课件课堂实录

日期:2015-12-10 12:05 阅读:
肖金芳  

地区: 湖南省 - 郴州市 - 苏仙区

学校:苏仙区许家洞学校

3课时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 初中生物       人教2011课标版

1重点难点

 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2教学过程 2.1第一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评论(0)     学时重点

.概述藻类、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评论(0)     学时难点

.概述藻类、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程序

        展示一组多种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海带、紫菜、葫芦藓、墙藓、铁线蕨、肾蕨、油松、侧柏、小麦、樱花及其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你认识图片中有哪些植物?比较它们的形态和生活环境,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小组对提出的问题讨论后,达成共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各异。教师因势利导:“根据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将它们分为四个主要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正是这些绿色植物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植物界,也正是它们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那就让我们走近它们,进一步了解它们吧。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一,  藻类植物

    由“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含义引入,请课前采集过水绵、海带等藻类植物的学生介绍这些植物的生活环境,最后课件展示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片段,加深学生对藻类植物生活环境的感性认识。“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总结:生活在水中(海水、淡水中)。

    教师加以补充: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陆地的阴湿处。此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关于藻类植物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将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小组归类后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大多数的藻类植物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藻类植物的形态与其他的陆生植物有什么区别吗?“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起什么作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等等,此环节既为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的空间,又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藻类植物的形态特点等问题的欲望。

    投影展示衣藻的模型、水绵的临时装片,并将学生课前采集的新鲜的海带、紫菜等分发给学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寻找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进一步启发:“藻类植物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它们的形态结构是如何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概括出: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种结构特点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藻类植物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故不需要有专门的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根、起运输作用的茎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的分化。

    多媒体展示资料“藻类植物比陆地上的植物分布范围大、数量多;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占空气中氧气的95%……”,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关系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关于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你还知道哪些?“绿色植物的植物体一定是绿色的吗?为什么?”“赤潮现象常引起鱼体大量死亡,为什么?

   二  苔藓植物

   教师引导提问:“根据平日的观察,谈谈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苔藓植物?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相比,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适时以课件同时展示部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并及时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肯定、鼓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使学生对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多媒体]展示资料“苔藓植物分布极广,它们广泛分布在森林、沼泽和其他阴湿的地方,在适宜的环境中可以大片地生长……”接着,教师为每个实验小组的同学提供新鲜的盆栽葫芦藓及其他实验用具,“从形态上看,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有区别吗?有哪些主要区别呢?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吗?

    大家相互补充,最终认识到:苔藓植物一般具有茎和叶。但茎细弱;叶绿色、小而薄、无叶脉,推断茎和叶里都没有输导组织;假根纤细,结构简单(教师补充假根只起固着作用),故要靠叶片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以上特点决定了苔藓植物吸水和保水能力都不强,植株也矮小(约1~3厘米),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们动手参与观察、实验、探究,并分工合作,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在什么样的地方能够见到画面中的景象?成片生长的苔藓植物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如果在这样的地区修建一座燃煤的火力发电厂,几年以后,这里的许多绿茸茸的苔藓植物还会有吗?为什么?”通过学生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如蓄积水分、保持水土、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等),又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保护绿色植物、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活动3【活动】教学活动

学生分组进行探讨二类植物在形态·结构·习性三方面的相似和不同点。

活动4【练习】教学巩固

学生完成‘“学法大视野’”的练习。

活动5【作业】教学延续

课本练习

2.2第二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A.概述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B.能说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C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能力。

评论(0)     学时重点

.概述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评论(0)     学时难点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能力。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藻类、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活动2【讲授】教学新课

     课件展示部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通过两幅图片的对比,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提出来与同学交流。”学生观察、讨论后达成共识: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有相似之处,都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但蕨类植物的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的多。紧接着学生会质疑:“为什么两类植物生活环境相似而形态差别很大呢?蕨类植物在结构上又有什么特点呢?”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教师为每个实验小组提供盆栽的铁线蕨及其他实验用具,先让每个小组制定出探究计划并实施,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予以适当的启发、指导:“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什么?它的茎长在哪?地下部分有什么特点?取一片小叶,对光看一下叶的厚薄怎样?有无叶脉?用手折一折它的地下茎和叶柄,有无柔韧的感觉?分析一下是否有输导组织?”经过一系列的观察探究活动及学生们的讨论交流,学生们自己得出结论: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叶,茎长在地下,茎和叶中都有输导组织。蕨类植物的根、茎、叶中还有机械组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教师将带有孢子囊群的蕨类植物的标本分发给学生,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通过观察,使学生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都是不结种子而靠孢子繁殖的植物”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为下节讲“种子植物”打下基础。

      课件展示有关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展示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蕨类植物有什么经济意义呢?现在的藏类植物还能形成大片的森林吗?”学生经观察、讨论后发表看法,并将课前查阅、搜集的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提高了学生发散思维、逻辑推理、资料分析、表达交流的能力。

活动3【活动】学生探究

      学生分组进行探讨三类植物在形态·结构·习性三方面的相似和不同点。

活动4【练习】教学巩固

    学生完成‘“学法大视野’”的练习。

活动5【作业】教学延续

     课本练习。

2.3第三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评论(0)     学时重点 评论(0)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学时重点

.概述藻类、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学时难点

.概述藻类、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程序

        展示一组多种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海带、紫菜、葫芦藓、墙藓、铁线蕨、肾蕨、油松、侧柏、小麦、樱花及其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你认识图片中有哪些植物?比较它们的形态和生活环境,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小组对提出的问题讨论后,达成共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各异。教师因势利导:“根据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将它们分为四个主要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正是这些绿色植物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植物界,也正是它们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那就让我们走近它们,进一步了解它们吧。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一,  藻类植物

    由“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含义引入,请课前采集过水绵、海带等藻类植物的学生介绍这些植物的生活环境,最后课件展示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片段,加深学生对藻类植物生活环境的感性认识。“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总结:生活在水中(海水、淡水中)。

    教师加以补充: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陆地的阴湿处。此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关于藻类植物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将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小组归类后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大多数的藻类植物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藻类植物的形态与其他的陆生植物有什么区别吗?“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起什么作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等等,此环节既为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的空间,又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藻类植物的形态特点等问题的欲望。

    投影展示衣藻的模型、水绵的临时装片,并将学生课前采集的新鲜的海带、紫菜等分发给学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寻找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进一步启发:“藻类植物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它们的形态结构是如何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概括出: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种结构特点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藻类植物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故不需要有专门的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根、起运输作用的茎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的分化。

    多媒体展示资料“藻类植物比陆地上的植物分布范围大、数量多;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占空气中氧气的95%……”,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关系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关于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你还知道哪些?“绿色植物的植物体一定是绿色的吗?为什么?”“赤潮现象常引起鱼体大量死亡,为什么?

   二  苔藓植物

   教师引导提问:“根据平日的观察,谈谈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苔藓植物?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相比,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适时以课件同时展示部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并及时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肯定、鼓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使学生对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多媒体]展示资料“苔藓植物分布极广,它们广泛分布在森林、沼泽和其他阴湿的地方,在适宜的环境中可以大片地生长……”接着,教师为每个实验小组的同学提供新鲜的盆栽葫芦藓及其他实验用具,“从形态上看,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有区别吗?有哪些主要区别呢?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吗?

    大家相互补充,最终认识到:苔藓植物一般具有茎和叶。但茎细弱;叶绿色、小而薄、无叶脉,推断茎和叶里都没有输导组织;假根纤细,结构简单(教师补充假根只起固着作用),故要靠叶片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以上特点决定了苔藓植物吸水和保水能力都不强,植株也矮小(约1~3厘米),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们动手参与观察、实验、探究,并分工合作,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在什么样的地方能够见到画面中的景象?成片生长的苔藓植物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如果在这样的地区修建一座燃煤的火力发电厂,几年以后,这里的许多绿茸茸的苔藓植物还会有吗?为什么?”通过学生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如蓄积水分、保持水土、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等),又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保护绿色植物、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活动3【活动】教学活动

学生分组进行探讨二类植物在形态·结构·习性三方面的相似和不同点。

活动4【练习】教学巩固

学生完成‘“学法大视野’”的练习。

活动5【作业】教学延续

课本练习

谢燕清评论 
  • 优点:

    通过环环相扣、递进深入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 缺点:

    课时分配不合理

张斌霞 评论 
  • 优点:

    目标定位准确,教学环节安排周密,课时分配恰当,提问具有启发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 缺点:

    无教学资源

Tags:一节,藻类,苔藓,蕨类,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