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教育公平问题

日期:2009-1-10 09:26 阅读:
    [摘要]高等教育资源短缺、供给不足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瓶颈,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增进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由于“精英教育”惯性、泛化“效率优先”原则和高职教育制度变革滞后等原因,滋生、繁衍、积累了大量的非公平现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必须把增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增加公共财政投入,依托市场机制扩大高职教育资源,真正“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改革招生、用人制度,扩大社会影响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增进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
  
  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历程看,高职教育(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澳大利亚的TAFE、加拿大的职业技术学院等)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大众化的教育主体在高职教育。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1.满足了人们普遍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2005年,我国高职院校招生数、在校生数就分别达到了268万、713万,院校数接近1100所,高职高专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①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之一,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给人们提供了平等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状态。通过高等教育改变弱势群体不利的社会地位,改变其生活面貌,本是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而今,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满足了人们普遍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使高等教育走入了大众的生活,惠及普通的劳动群众,这是实现教育公平最关键的一步。
  2.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服务人人”成为现实。黄炎培先生曾说:“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众之义务,名曰职业教育。”高职教育给人们提供了比普通教育更加多样化的教育类型,让各种各样的人都能够从中寻找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服务人人”成为现实。1999年,国务院授权教育部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权力与责任交给了省级政府,国家进行宏观指导和质量监控。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形成了每个市(地)至少设置一所教育单位的格局,对缩小贫富差距、脱贫致富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高职教育充分理解和尊重人与人之间的智力、个性差异和性格特征,因材施教,为不同的人提供广阔的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使教育成为受教育者个人作为社会成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一种全面的、终生持续不断的经历。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缓解了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为各类学生的升学、深造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给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稳定进步增添了“引擎”。“技术创新”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而“技术创新”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能够解决生产和工艺难题的复合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因此,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已成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阶段,实现充分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与人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与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和谐发展直接相关。高等职业教育以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这几年来培养了大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重塑中国社会核心竞争力和提高全民就业能力水平,为有效地实现高等教育与中国社会经济相结合,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从而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最有效的“引擎”之一。
  4.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提供了保障。高职教育直接面向就业,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企业第一线工作联系密切,这几年的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型高级人才,为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接轨创造了条件。高职教育面向新农村建设开展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村人口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广大农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提供了保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做出了贡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必须依赖技术型人才在劳动力结构中所占比重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了条件,已成为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办学机构,高职教育也已成了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
  
  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教育公平的缺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职教育作用已越来越突出。但同时,高职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其发展现状已严重地挑战了教育公平。
  1.投入不足造成的不公平将带来更大的不公平。长期以来,在“精英教育”的财政拨款机制影响下,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分配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2005年,普通高等教育预算内财政拨款为1046.37亿元。其中普通本科学校财政预算内拨款为936.05亿元,占普通高教预算内财政拨款比例为89.46%,高职高专学校财政预算内拨款为110.32亿元,仅占10.54%,与占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数与学生数“半壁江山”的需求很不相称。② 公共财政投入不足,造成许多高职院校以“学生学费为主”的投入机制,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高级技工所占比例仅为3.5%,发达国家则高达20%~40%。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政策的变化,我国每年有1400多万下岗和失业人员,农村还有1.6亿以上需要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这都是一些将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因素。由于投入与需求之间的矛盾,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就不能有效解决如此规模人群的教育需求问题,这种投入不足造成的不公平将会带来更大的不公平。
  2.定位不明、特色不显,没有发挥高职教育应有的功能。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时间短,“效率优先”原则被泛化。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定位不明确,学科中心、学术型培养模式、高等普通教育压缩饼干型等情形普遍存在。以致在专业建设上、课程设置上、教学模式上、师资队伍建设上都出现了偏差。高职院校办学缺乏特色,发展趋同,机制僵化,培养出来的人才许多是社会不需要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又培养不出来。我国的科学教育、工程教育还处于落后状态,职业技术教育处于更落后的状态。特别是高职发展与市场脱节严重,结果是一方面大学生难找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大量的制造企业,尤其是发展速度快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工厂“技工荒”现象十分严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也不能更好地发挥应有的功能,这既是教育政策的偏离,也是教育公平的缺失。
  3.成本高、学费贵,对贫困生的资助不够。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了更多上大学的机会,增进了社会的公平,但在入学成本和可承受能力之间又出现了新的不公平。从一项对40多个国家的调查表明,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是一般普通教育的2.5倍。③我国高等教育公共投资本来就不足,而总量不大的教育经费又被普通高校所挤占,政府对高职生的投入远远低于对本科生的投入,高职院校就不得不高收费,这种“低投入高收费”甚至造成了部分家庭“因学致贫”的现象。据调查,高职院校贫困家庭学生居多,许多贫困学生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较低,父母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若不能弥补家庭不利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不能让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缺乏对弱势群体教育性补偿,这些不利的因素可能还会代际转让。④高职是非义务教育,学生作为受益主体,应该为自己的预期收入买单,支付一定的成本,这符合教育公平原则。但高职教育属于社会急需,成本大,贫困生比较多,学生交的学费反而高,这个倒过来的问题显然是有失公平的。4.招生、用工“普主职辅”,高职成了落榜生去处的“次等教育”。目前所有高校都是根据高考分数来选拔人才,这不仅使许多学校不能选到适合他们需要的人才,也在客观上形成了只有考分低的学生才去上高职的错觉。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招生录取高职放在最后一个批次,不仅使之成了“二流教育”落榜生的去处,还把社会上“重本轻职”的偏见制度化了。传统的重学轻术观念依然存在,加之我国几千年来学而优则仕,读书为做官等观念影响,觉得花钱读大学后还是当劳动者,心中不能接受。虽然都承认人各有所长,但现在的家长并不愿给孩子选择高职。当今社会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被扭曲,技能型人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虽然说很缺,但许多用人单位追求高学历,机制、待遇、政策对技能型人才都很不利。一方面技能型人才紧缺得不到解决,另一方面技能型人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精英教育”观念及其制度的惯性,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过分地扩大,而且往往只以一种标准衡量所有的人。个体多样性被否定了,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被忽视了,教育类型的多样化被异化为教育类型之间的等级化,把高职教育置于了普通教育从属地位。不同教育类型的入口“分流”变成为被选拔与被淘汰、受青睐与受歧视的重新归队。“行行出状元”被否定了,大量被认为是“学业失败”的学生进入了高职院校学习。于是,高职教育被看成是“次等教育”,它的发展得不到公正的对待甚至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5.办学条件落后,教育教学模式僵化、质量低下。高等教育大众化只是教育公平的一个方面,若不能提高教育质量和满足不同对象学习发展需要,就不能实现实质性的教育公平目标。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制度上的滞后,目前,从政府、社会到学校都还没有真正把高等职业教育当成不同于学科高等教育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类型来对待。相关法律不完善、政策不配套,投入严重不足,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完全转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来,仍然沿用学科型普通高等学校模式来办高等职业教育。受传统机制的束缚,社会、企业、行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办学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短、速度快、底子薄,建设速度未能与规模发展速度相适应,高职教育特点得不到体现,师资水平和实训条件满足不了要求,实践性教育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还十分低下。
  
  三、教育公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高等教育从只为少数精英服务转向为大众服务,高等教育为更多的人带来了福祉。在当代经济社会中,80%的工作同高职教育密切相关,解决诸如贫困、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环保等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都离不开高职教育。⑤ 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概念,它是永恒追求的理想,而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则可以向这个理想目标不断迈进。
  1.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发挥市场作用,扩大高职教育资源。各国都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点放在高职上,高职教育对开发人力资源,发展生产力,对改善弱势群体处境,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共财政必须加大对高职教育投入,确保其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政府在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中起主导作用,教育公共财政不只是“重点投资、重点建设”,还要“平衡差距,保障公平”。⑥尤其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功能关系。政府应增加投入,但也要避免垄断包办,排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要营造一种开放的、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通过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去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资源,满足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需求。也可运用公共财政的杠杆作用有选择性地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发挥其示范引导功能。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了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政策,明确了政府的决心和要求。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院校投入,发挥国家有关部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社会及学校各方面办好高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所在。
  2.真正“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和人民性,应当通过面向所有人,着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城乡居民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高职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对终身教育、社会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职教育应办出特色,不仅要面对应届毕业生的需要,而且要把视野拓展到社会上的其他人群,包括为工人转岗培训,为农民致富、向城镇或非农产业转移服务。把高职教育办成一种“全纳教育”,即没有排斥,没有歧视,也没有分类,不分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性别差异,充分体现“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突破传统教育模式、领域、体系的束缚,向全社会开放,不管是正规教育还是职业培训,只要有利于提高和发展职业素养,都应纳入其范畴。
  3.增加对贫困生资助力度,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由于高职教育社会回报高、个人回报小,培养的又是面向社会急需、工作艰苦的生产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国家必须予以优先支持和鼓励,增加对高职包括民办高职学生资助的力度。据调查,高职院校贫困生、特困生比例要远高于本科院校,而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又都需要其大力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完善贫困生“奖、贷、勤、减、免”的资助体系,特别是要调整政策和运行机制,落实好助学贷款。还应推行弹性学制,建立“学分银行”,为贫困学生自助上学创造条件,提高高职教育资助的系统效益。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都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注重改善社会处境不利群体的职业状况,美国《1963年职业教育法》规定:所有社区、所有年龄的公民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训,实现的具体措施主要是为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助学贷款。1965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更加明确的规定: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必须为加强大学与社区学院的教学提供资金,并为愿意接受高等教育与中学后教育的困难家庭学生提供资助。⑦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学年起我国中央财政将拿出95亿元(去年是18亿元、明年增加到200亿元)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支出,同时进一步落实好助学贷款政策,使困难家庭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能接受职业教育。师范教育试行免费制度,高职教育也应当探索资助和补贴的措施,建立健全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体系。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完善国家、社会、家庭和学生共同“分担成本”的机制,保障弱势群体和社会急需行业发展需要,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深化招生、用人制度改革,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要积极开展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的试点,进一步完善具有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特色的选拔录取机制,引导学生由目前的分数分流向志趣分流、素质分流转变,在全社会营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氛围,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和办学水平。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已明确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部署。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转变政府、企事业人才招聘和管理学历划线的旧框框,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社会地位,保证各行各业的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操作型人才享受与学术型人才同等的待遇。
  5.创新教学模式、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要求,推行弹性学制,给予学生选择专业、课程和学习方式的自主权,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允许提前或延长修业年限。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加快实践教学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接触专业新技术、新技能,让学生在“学习工厂”自主学习,完成实训 (验)项目。用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等方式,使教学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尤其要开展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生产与经营的资源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与职业素质。让生产实习、专业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和专业学习、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丰富教师队伍结构,要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同时,教师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岗位实践经验,逐步向“教师——工程师、教师——技师(高级工)、教师——会计师”复合方向发展。做到既能上理论课,也能指导学生实践,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教学内容的衔接,提高教育教学成效。建立和完善具有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把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和教学评价结合起来,建立以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综合信息系统,完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注释]
  ①②胡秀锦,马树超.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与思考[J].职教论坛,2006(23):8-12.
  ③④李志宏,李津石,张勇.优化结构,注重质量,推动高职教育再上新台阶[J].中国高等教育,2004(21):17-20.
  ⑤余秀兰.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J].江苏高教,2007(1):6-11.
  ⑥杨东平.“公平的发展”: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J].江苏高教,2007(1):1-6.
  ⑦吴岩.论美国联邦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政策取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5(9):70-76.
Tags: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