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摘要:创造力的开发和创造人才的培养是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课题,本文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就妨碍儿童创造力发展及培养途径,论述了如何培养儿童创造力。 关键词:儿童 创造力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1943年发表的《创造宣言》中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解放儿童的创造性,以从事创造工作”。他特别强调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随着儿童创造力研究的深入开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儿童创造力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人们不再局限于那些高智商、高创造力的天才人物,而是扩大到普通儿童。因为,人们普遍认识到:创造力为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能力,所有儿童都具有创造力,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 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他不仅是个体完善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当然,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涉及多方面的。学校教育是儿童创造力的培养的基本途径。因此,本文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就妨碍儿童创造力发展及培养途径,谈谈如何培养儿童创造力。(本文中的儿童特指中小学生) 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存在诸多因素阻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比如: 1.教师观念陈旧,课堂教学模式固定化,妨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严重抑制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教师行为包括:教师总是按照自己的模式执教,对学生的出乎意料的观点和想法置之不理,甚至贬斥;教师往往偏心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冷漠成绩较差或“有问题学生”;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展示。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提出的问题过细、过死,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往往以记忆为主的目标训练,以至于记忆代替思维,淡化甚至抹煞了创造性思维的存在。 2.陈旧的教育方式,妨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儿童迫于外在压力的学习动机大大多于内在需要,为此,大多数儿童的学习态度是消极的,学习欲望是朦胧的,学习激情是压抑的,学习方法是僵化统一的,处于此类状态下,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甚至不会独立思考,没有探索欲望、没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都将是必然。因此。我们应该改进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儿童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 3.传统学校的消极因素,妨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托兰斯和哈尔曼认为,传统学校中妨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消极因素有以下七个方面:过分追求成功,大多数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想取得优异成绩,以获取教师和同学的承认和重视,其结果必然是创造力发展受到限制和削弱;以同龄人的行为作为楷模的后果,不仅是修正自己的行为,而且还很小心翼翼地控制自己,使自己与别人保持一致,不想也不可能发展什么创造力;禁止设疑和提问妨碍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和家长不能容忍学生嬉戏态度的存在,幽默和诙谐往往会导致惩罚;经常有人对创造行为抱有偏见,把它看成是一种变态行为进行讽刺和讥笑;强大的随俗压力使得创造性活动难以开展;在时间的压力下工作,把思维活动局限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不得不走上死记硬背的道路。这又怎能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呢。 那么。如何克服学校教育工作的消极因素,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呢?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 1.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正如美国教育家沃德所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这恰到好处地概括出了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所具有的品质:尊重学生个性,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力,去塑造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而不是培养完全具有相同性格的一类人。我们优秀教师应该据有这样根深蒂固的观念:让学生主动学习,运用苏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敢于冒险,敢于探索,摆脱传统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束缚,包容学生的“另一类想法”,关注一切学生。关注学生的一切。鼓励其创造,促进其发展。 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教师的注意力不应集中在寻找学生的短处上,而应注意发现学生的存在价值与潜力。教师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察或认识学生的所思、所言、所为,而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及主观臆断来“框套”学生。正如罗杰斯所说:“不仅听懂对方的言语,而且要理解对方的思想,体会他的语言所传达的感情,明白他个人的意思,甚至说话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其他含义。”理解、启发学生,尊重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其大胆创造。 2.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我们教师应努力改进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如果要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就要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 3.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素质。皮亚杰认为,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杜威也把为儿童提供一种能使他们感兴趣的连续活动作为刺激其思维的前提。布鲁纳提出的“ 发现法”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自己对知识的认识和发现活动以达到真正的理解。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广泛和强烈的好奇心。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可以突破课本的局限,去感受和接触更为丰富的周围世界,使其对随处可见的思想行为、道德标准作出判断,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感情。经常参加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程度,激发学生的创造设想。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不受书本知识的束缚,扩大思维的自由度,其创造潜能也因此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2003年的“非典”事件中,政府的措施、医务工作者的精神、一些投机商的行为、国际间的合作以及广大人民的反应感想,都是值得学生思考的生活感动。通过对实际生活的观察、思考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创造中更加热爱生活、思考生活。 4.重视创造型人格的培养。创造力的高低与创造活动的成就密切相关,但不一定是正相关。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对800位被试者进行几十年的追踪研究,他对成就最大与最小的两组人进行比较,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别,主要不是创造力的高低,而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成就最大的一组的成员在进取心、自信心、坚韧性方面明显地高于成就最小的那一组的成员。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温伯格把进攻性看做是科学家的重要素质。他说:“很重要的一个素质是‘进攻性’,不是人与人关系中的进攻性,而是对自然的进攻性。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而要去尝试一下,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往往是区别最好的学生和次好的学生的标准。” 创造型人格的首要特征是具备献身精神。爱因斯坦讲,真正的献身者当他们从成功中得到喜悦,觉得已为人类做了些有利的事情以后,就不再要求更多的报偿了。没有为科学、为真理献身的勇气和行动,是很难取得成就的。勤奋、勇敢、自信、谦虚、谨慎、细致、进取心、坚定性、坚强的意志力与善于合作等积极的性格特性,是促进创造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过重负担,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文体活动及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在活动中增长才干、暴露不足、学会合作、完善自我、磨练意志,培养不怕挫折、执著追求、乐于奉献的品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创造力,创造活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要获得创造成就,需要个人拼搏奋斗的精神,也需要合作攻关。孤军奋战、自私自利的人是不会使创造动机变为现实的。缺乏为理想献身精神,患得患失的人是不可能战胜失败走向成功的。马斯洛晚年时提出通向自我实现的途径中最重要的便是“无我”。所谓“无我”,就是全身心地献身于某一件事而忘怀一切。他认为青年人的毛病正出在太少“无我”而太多自我意识。 总之,创造力的开发和创造人才的培养是艰巨的任务,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实践于自己的教育活动中,我们不会感叹“至今没有一个中国公民获得诺贝尔奖”了! 参考书目: 1.甘华鸣 《创新的策略-通用方法指南》,红旗出版社,1999年9月。 2.王松泉、董百志 《教学艺术论》,海南出版社,2002年11月。 3.【美】Frederuck J.stephenson,Ph.D. 主编,周渝毅 李云 译 《非常教师-优质教学的精髓》,中国 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8月。 4.朱汉国、王斯德主编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2002年6月。 Tags:儿童,创造力,培养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