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8 兰亭集序教学目标设计

日期:2015-12-19 10:14 阅读:
3课时

8 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借助注释扫清文字障碍并积累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能就本课的文言知识提出质疑,通过质疑解疑理解课文。 

2、能力目标:能就本课提出问题并在积极参与讨论中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通过讨论和老师的引导能体会作者“积极追求,有所作为”

的乐观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年龄小经历浅,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尤其难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痛的感情变化和由痛变悲的深刻内涵。因此,本设计紧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剖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使学生突破难点,掌握文章精髓。其中第一段写景的句子简洁雅静,美不胜收,不宜讲解过多,应是极好的诵读材料和读写转换材料。

3重点难点

质疑解疑讨论过程。

借序抒情的行文之巧,作者的感情定位。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评论(0)     学时重点 评论(0)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4.2第二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评论(0)     学时重点 评论(0)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4.3第三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1.理解并体会作者在文中由乐——痛——悲的感情变化,探讨变化原因。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体验生命的正能量。

评论(0)     学时重点 评论(0)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聚焦文本情感  体验生命能量

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这部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飘若游云,矫若惊龙。既然是天下第一行书,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部作品有很多涂抹的地方,而且无论是布局还是字体,皆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越到后面字体越来越狂放,涂抹也越来越多,似乎作者在书写时情难自禁,在经历了一个感情变化的过程,那么,作者在这篇序中倾注的是怎样的情感,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心路历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活动2【讲授】聚焦文本

宴游之乐——认识生命、珍惜生命

学习文言文,学生往往重视注释甚于文章,重视字词甚于整体,因而“文”“言”分离甚至割裂的情况非常普遍。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注释,关注字词之后,能够把注意力集中于文本,并细读文本呢?为此,在教学中引入了孙绰的《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与《兰亭集序》的第一小节构成互文式对读。

选取了孙绰一文中的几个句子,并要求学生找出与之相应的《兰亭集序》的句子:

孙绰(晋)/《三日兰亭诗序》曰: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耶,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故振辔於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於林野,则辽落之志兴,仰瞻羲唐,邈已远矣,近咏台尚,顾深增怀,为复於暧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永一日之足,当百年之溢,以暮春之始,禊于南涧之滨,高岭千寻,长湖万顷,隆屈澄汪之势,可为壮矣,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畅,於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泱然兀矣,焉复觉鹏鷃之二物哉。

(1)孙绰:以暮春之始,禊于南涧之滨。

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楔事也。

(2)孙绰:高岭千寻,长湖万顷,隆屈澄汪之势,可为壮矣?

王羲之: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3)孙绰: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乌,具物同荣,资生成畅。

王羲之: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通过对读,学生发现两者存在明显不同:

首先,兰亭之美不同,孙绰以“壮”名之,王羲之则以“幽”出之,前者擅用“大词”,重在写“势”,后者多用“雅词”,重在写“神”;其次,所行之事不同,孙绰兰亭之行“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乌”,王羲之则“一觞一咏”“游目骋怀”,如果说孙绰重在一“游”字,王羲之可以说是重在一“感”字,因而前者是风景的对象化,后者是风景与人的同化;第三,从用词用句来看,孙绰多用整句、短句,读来较为局促,而王羲之多用整散结合,语气舒缓悠长。

通过孙绰这个阅读支架,学生发现王羲之较孙绰其人,审美趣味更雅致,感受方式更自我,人生状态更潇洒,而这些发现都是立足文本而来。

(女生读第一段)

互动练习

【PPT出示】把课文第一段改写成散文片段。要求:(1)立足原文;(2)渲染出作者的情感。

读学生习作片段,学生点评,教师点评。

片段一:

那清涛绿波,在香风中舒卷的,可是竹海么?即使是陈年佳酿的醉绿,也难以与这新鲜丰腴的竹绿相媲美。清风拂过,竹枝相撞,击出了敲冰曳玉般的天籁之音,不知胜过那丝竹管乐多少倍。丝竹使人乱耳,这声音却可静心,把遭罹的不幸、纷飞的战火,统统挡在一环绿海之外,只在此处养性、祈福即可。(周文茹)

点评:这位同学抓住课文中的修竹展开想象,“竹枝相撞,击出了敲冰曳玉般的天籁之音”,天籁之音尚可闻,可见环境幽静,契合原文营造的氛围,同时,作者恰当融合了课文背景,使景物内涵更丰富。

片段二:

席间并无寻常的丝竹之声,也没有士大夫家常见的歌姬伴舞,只是一群文人饮酒赋诗而已。这边举杯了,那边也捧起觞一饮而尽了。若有人赋诗,旁人便停了杯洗耳恭听。一草一木一花一叶皆可入诗,并无苛刻的规矩,随兴而已。

不仅仅是诗赋,大家时常谈论的老庄都是今日的话题。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今人执念、古人情痴,王侯将相、文人墨客,都是谈资。谈笑间也涉及平素的心得感触,我们各人经历不尽相同,所思所悟却时常有相似的地方。(滕菲)

点评:这个片段抓住了第一段中“人”的因素进行改写,把“流觞曲水”的雅事、“无丝竹之乱耳”的幽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点评的关注点:

景的特点:清新、淡雅(不少学生把景物描写得姹紫嫣红,这和原文的景物特点相悖)

乐的特点:从容、自如、深沉(非喜形于色的大喜)

小结:同学们都把握住了作者第一段的情感——乐。为什么乐,人贤,景美,事雅。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时候,可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骋怀就是游心,心很自由,无所拘束。精神上的愉悦。作者表达了乐,同学们也写出了乐。下面呢,就让时光倒流,你就是集会中的一员,读出我们的乐。

活动3【活动】深入文本

死生之辩——尊重生命、享受生命

第一段中,作者如此快乐,第二段中,他的感情急转而下,变成了痛,快乐哪里去了?感情怎么会转变得如此之快?

提问:生活中,你有没有快乐情绪突然转为低落的时候?通常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讨论:看电影,散场时到电影这么快就结束了

同学聚会,快要分别时。

……

教师小结、提问:同学们都是想到时间过得太快了,眼前的快乐就要结束了,不免觉得伤感。作者的情绪突转,在文中是不是也表达了这样的看法,请找出相关句子?

明确:“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钱钟书在文章《论快乐》中提到,在法语里,快乐一词的拼写就是由乐和时钟组成的,快乐过得快,所以快乐是短暂的,而痛苦则是长久的。因此,作者说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提问:作者情绪转变,除了想到快乐短暂,时光飞逝,还有什么原因?

明确:“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是文中作者最大的痛,也是一个人在人世间最大的痛。

提问: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到死生的话题呢?

明确:(教师补充)

这个问题和当时的时代特点有关系,我们知道整个魏晋时期动荡不安,战祸不断。曹操有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呜。”敏感的文人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短促、生命脆弱、福祸无常。并且很多文人都被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纷争,无端被杀害。他们很可能今日还在游山玩水,明日就命赴黄泉。因此,对人生无常的慨叹是当时文学的一个普遍的主题。由快乐想到死生主事在我们看来有些不可理解,但是,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也就不难理解了。

(全班齐读第二段)

小结:板书:一时之乐——一世之痛。作者是如何由乐转痛的?因为想到快乐是一时的,快乐短暂,情绪低落。进而又想到了生死无常,人生短暂,生命有限,产生了痛的感情。痛是低落感情的一步步聚集,最终是为死生而痛。

提问:《兰亭集序》第二小节,王羲之说“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而第三小节又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死生”“齐彭殇”是庄子的思想。在这里,“一”和“齐”是动词,意思是把“把……看成一样,与……齐同”,“彭”指传说中的长寿者彭祖,彭者,寿长也;“殇”是夭亡之意思,指未成年便死亡,殇者,寿短也。然而寿长寿短终究是一样的,这与“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意义很相似。在短短的两段之间,王羲之一面肯定,一面却又斥其“虚诞”“妄作”,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一句,如果由庄子来说,其重点应在“随化”二字,而经由王羲之之口,则重点就在“尽”字,因而如果说庄子是“谈笑论生死”,生不足喜,死不足忧的话,那么王羲之则是“悲痛论生死”,生已堪忧,死更痛哉。他为家事而悲,为国事而痛,为人事无定而起伤感,为时光流转而叹奈何。由此,王羲之的生死观就不是浮泛的标签,理解了这样的生死观,才可能进一步理解王羲之“超越有限人生”的“深情”,最后才有可能引导学生从“王羲之”的生死联想到自己的“生死”,发现自我存在的意义。

后世之感——超越生命、提升生命

1.王羲之慨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同学们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了对此的看法,实际上,有很多文学家都对这一命题表达了同样的思考,请找出一些相关的成语和诗句。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今天的我们对生命有这样的思考,魏晋时期的王羲之对生命也有这样的思考,不同时代的很多的文学家们亦有这样的思考,看来,这是一个人类共同的命题,作者在第三段中有一句话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明确:“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永远都逃脱不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命运,想到这一层,作者的情感就更进一层,由痛转为悲了,这是千古之悲。因此,作者的悲并不是悲伤、痛苦,而是因为遥及千古同人,成为一种深沉的感喟。

2.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理解,指出作者的人生观是积极的。

小结:在本文中,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乐也——痛哉——悲夫的过程,由兰亭雅集的一时之乐,想到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并把这种感受遥及千古同人。在对生死的悲叹中,实则暗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也许,正因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作者在开篇所描绘的诗意人生才更加让人向往吧!

活动4【练习】讨论

这是一篇书序,文中有些话说明诗集的由来,有些话说明编集的目

的,试一一指出并说说作者行文的巧妙之处。

明确: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些内容都是根据书序体裁的要求写的,文章首尾圆合,自不用说,重要的是,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这与写什么文体就要像什么文体,并借一种文体抒发感情或表达观点的高考作文的要求是一致的。

         2、你最喜欢《兰亭集序》中哪些语句?简要说说原因。

8 兰亭集序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8 兰亭集序 

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Tags:兰亭,集序,教学,目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