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目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压力大,教师感到困惑与苦恼。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自己缺乏正确的对象意识,没有从根本上把握对象特征,从而不可能有正确的施教行为。只有改变教师的观念,增强对象意识,塑造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象,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改善教师的心境,科学有效地从事职教事业。 近年来,学生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尤其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由于“普高热”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职校招生,加之近几年有些职校实行提前招生,生源素质不高,使得许多职校教师感受到教育教学压力越来越大,甚至丧失了信心。导致这种现状的根源在哪里?我认为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教师自己,在于我们缺乏一种正确的对象意识。职校教师只有形成正确的对象意识,才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的困惑与苦恼,感受教育幸福。 一、对象意识的含义 这里的对象是学生,并且特指职校学生。这里的对象意识也就是指对职校生有客观的、正确的认知,准确地把握职校生作为一种特定对象的各个方面的特征(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只有形成这样的对象意识,对职校生才可能有正确的态度和针对性的施教行为,教师自己也才可能产生正常平和的心境。大家知道前几年,党和政府颁发了一系列关于学生德育工作的文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这既说明学生德育工作形势的严峻,同时针对大中小学生分别颁发有关文件,也体现了党和政府的一种宏观的对象意识;而且,我国早就有了《中学德育大纲》,后来又专门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这本身也是一种对象意识的体现,说明职校生与普校生是有特征差异的,必须正确认识,因材施教。 二、把握对象的关键特征 除了具有一般中学生的身心特征外,许多职校生还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内在心理上的自卑;二是外在行为上的自负,我们应意识到并把握住这两个关键特征。 造成心理上自卑的原因是什么呢?可能是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考试的“失败”以及周围人对其负面的评价,包括同伴、家长和有的教师,往往会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这种“唯考试成绩论成败”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这些未成年的学生,他们也会认为这样看是对的,自己就是才不如人、智不如人,是学习的失败者,从而自我认同感较低,自甘落后,自暴自弃,产生自卑感。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失败感、自卑感,某种程度上是外在使然,而非内在使然,责任又在谁呢?实际上我们知道,人的智力水平是呈正态分布的,绝大多数为“中常人”,而“超常者”和“低常者”很少,所以他们的“失败”一开始不可能都是因为智力因素,那很可能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他们的兴趣爱好、他们的行为习惯、他们的学习态度、他们的性格特征等。也许他们在社会适应能力、创造想象能力等方面远远超出那些“成功者”。从这一角度可以这样讲,他们是“分数质量”的受害者,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都生活在“地平线”以下,受到冷落、歧视,即使身上有些特长或闪光点,也不为他人所见或被忽略不计。我们应该爱怜他们,更应该去呵护他们。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些孩子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人类无限多样化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鲜花。” 虽然一些职校生,他们内在心理上很自卑,但外在行为上却往往会表现得很自负,表现得傲慢、粗野、骄横。挫折理论认为,人在受到挫折以后,就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和逆反心理。他们通过这种方式以求得解脱或心理上的平衡与补偿。其实当他们犯错误时,虽然表面上表现得满不在乎的样子,但在心理上也经常会忐忑不安。他们对“好学生”常常表现出鄙视和瞧不起,但其内心有时也会泛起羡慕之情。当他们受到讽刺和打击而被孤立时,会极度怨恨与愤怒,有时会感到苦恼。只是他们会极力掩饰这些心理,这当中其实也蕴藏着要求进步的火种。当他们偶有进步受到表扬时,内心会兴奋不已。每犯一次错误,心里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懊悔,涌起一定程度改正错误的希望和要求,但由于长期自暴自弃的原因,他们约束自己的能力和免疫力差,常常会重犯错误,因而丧失信心甚至想“破罐子破摔”。倘若能及时得到教育、帮助和关爱,自负的外表下,内心那颗潜藏着的要求进步的火种得以点燃,又可能鼓起他们的勇气,使其悔过自新。 三、教师的对象意识塑造学生的自我意象 所谓自我意象就是“我是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自我表象,即“我是好的还是差的,我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如果教师没有对象意识,或没有正确的对象意识,认为一些职校生就是差生,这些学生感受到这一点,就会形成“我是差生”的自我意象。反之,如果教师能有正确的对象意识,并积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则会使学生形成“我是强者”的自我意象,他们就会在自己内心的“荧光屏”上看到一个劲头十足、敢当重任的自我,听到“我能行”“我是成功者”之类的信息,然后感到自信、振奋,那么他在现实生活中便注定会成功。 我们现在的在校生可能还包括部分春季提前招生的学生,在进校之前,我们就听说他们差,进校以后,我们又确实看到他们的学习差、行为习惯也差,所以很容易就使我们形成“差”的对象意识。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这对我们的学生、对我们自己、对我们的职教事业都是十分有害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差”的标准是我们自己主观臆定的,我们面对的标准、教育教学的起点就应该是他们的现状。有一次,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到一个学校里做完调查后,划了一部分名单告诉班主任,这些学生很有发展潜力,但要求班主任不要告诉学生,一个学期后发现这些学生进步很快,其实这些学生都是随机划出的。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又叫“期望效应”。它告诉我们,真诚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终会结出预期的果实。平时,班主任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寄予厚望,使这种真诚的期待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心理学家艾里斯曾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理性情绪理论,也叫“ABC理论”,A就是人们遇到、面对的事实、事件,B是人们对事件的信念、观点,C是事件造成的情绪和行为结果。他认为人的情绪、行为反应C是由B(人的观点)直接决定的,可是许多人只注意A与C的关系,而忽略了C是由B造成的。即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观点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理性的行为,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和非理性的行为。面对我们的职校学生,有的教师感到苦恼,感到有压力,但我们没有退路,只有正确面对,变压力为动力。我们要彻底改变观念,从而改变我们的情感体验和施教行为,也就是只有客观面对当前的职业教育实际,正确地认识我们的教育对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正确的对象意识,我们才能产生责任感,科学从教、有效从教、愉快从教。 Tags:浅析,增强,对象,意识,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