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时评:破格录取并非提倡偏科

日期:2010-9-10 10:28 阅读:

  日前,西安高新一中高考生孙见坤未能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一事引发舆论激辩。争论的焦点是特长是否具有含金量,与公平相比谁更重要。笔者觉得有必要重申,破格录取并不排斥青少年要全面发展,只是在这个大前提之下提倡依个人兴趣主动学习、潜心钻研。

  制定高校自主招生、破格录取政策是为了使那些学有专长的拔尖苗子尽早脱颖而出,这并不等于提倡中学生为了自己痴迷、擅长的课程就放弃另一些课程。学习需要兴趣,又不可全凭兴趣。中小学课程的设置可改进调整,不可推倒重来。数学学得好并不全在于能解多少难题,更在于养成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学会定量分析,这对于研究任何一门学问都是重要的。学语文也不仅是为了答题、写作。语言首先是思维工具,母语掌握不好很难进行机敏、深邃的思考。哲学是有关思维和事物规律的科学,是“教人聪明、智慧”的学科。西方学界把学科宏观上划分为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就是说,哲学不仅是人文社科的基础,而且与自然科学关系密切,互为基础。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研究社会科学的基础,任何一门学问没有调查统计,没有定量分析就缺少了科学依据。

  教育的目的首先是给学生打好人生基础,成为合格公民融入社会,之后才是成才。有体育爱好、运动基础的人,不仅健康、强壮、机敏,还会有良好的耐挫折能力、豁达的心态。同样的道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艺术、劳动技能都不可缺少。一个人没有起码的科技知识,不适应手机、家用电器的升级换代,不懂得交通规则,不会与人交往,很难设想今后能无障碍地生活。同样,缺乏现代人文理念,没有资源、环境知识,欣赏能力差,人格不健全,谈何成才?过分强调偏才、怪才的人常常举出钱钟书、吴晗、季羡林当年数学不及格得零分的例子,笔者提醒读者别忘了那是什么年代,一支笔、一摞书就能做出大学问是过去的事了。即便是研究国学,不会上网查资料,录入速度慢,不懂外语就无法获取各国文史资料,不仅效率低而且难突破。

  相对于少数大师年少时偏科的情况,多数大学者在知识、能力乃至于情趣上都很全面。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拉得不错,钱学森中学曾用很长时间跟生物教师学做课余植物物种调查,茅以升、竺可桢等大师都留下了大量的科普佳作。如果不是文学造诣很深,他们怎能把高深、抽象的科技原理生动、浅显地讲给中小学生听?

  破格录取是为了突破应试教育,提倡主动学习,不能把它看成是高考的捷径。拔尖苗子应是自然生成。痴迷某一方面学问学有专长,不应以另一方面的课程乃至于素质的偏废为代价,这方面有很多教训值得铭记。(

Tags:时评,破格,录取,并非,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