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19 范进中举教学实录及点评

日期:2015-11-5 08:54 阅读:
肖春娟  

地区: 天津市 - 天津市 - 河东区

学校:天津市第四十五中学

2课时

19 范进中举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品《儒林外史》及其作者。

2、了解封建的科举制度,掌握相关知识。

3、掌握生字词,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读懂文章。

4、理清小说情节,概括其大意。

5、领会运用对比和讽刺刻画人物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幻灯片、朗读、提问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态。

2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教学观察和了解,我意识到:这拨学生刚上初三,思维还较为活跃,已初步有毕业班的概念,对语文也有较大兴趣。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对科举制度的危害有一定的了解,平常生活中对势利的世态人情也能注意到。并且小说这种体裁也已经学过一单元,对小说的三要素也较为熟悉。

3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小说情节,概括其大意。

      运用对比和讽刺刻画人物的写法。

难点: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态。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儒林外史》及其作者。

2、了解封建的科举制度,掌握相关知识。

3、掌握生字词,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读懂文章。

4、理清小说情节,概括其大意。

评论(0)     学时重点

1 了解作品《儒林外史》及其作者
2 掌握生字词,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读懂文章。

评论(0)     学时难点

理清小说情节,概括其大意。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第一课时

导入:1、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2.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3.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4.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些诗句很好地说明了在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对人的重大影响及中举前后的变化,今天让我们走进《范进中举》。

赏析

1介绍作者、作品、科举制度

2熟读课文,掌握字词。从小说三要素角度找出主要人物、概括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众邻居等

情节: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周围人对他不同态度

环境: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

说说本文的思想倾向性(感情基调)。

一篇文学作品总有它的倾向性。本文通过范进中举前后周围各色人等的丑态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辛辣讽刺,通过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范进疯病的灵丹妙药,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深恶痛绝。

课文中的讽刺是用了什么手法体现的

  对比和细节描写

4.2第二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领会运用对比和讽刺刻画人物的写法。

评论(0)     学时重点

领会运用对比和讽刺刻画人物的写法。

评论(0)     学时难点

领会运用对比和讽刺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第二课时

课文围绕范进中举,对比写了哪些人态度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各自看出他们什么样的性格?
范进有什么变化?体现什么性格?

探究与讨论:

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
如果你是与范进同年代的读书人,你会像他一样去考科举吗?

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19 范进中举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9 范进中举 

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儒林外史》及其作者。

2、了解封建的科举制度,掌握相关知识。

3、掌握生字词,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读懂文章。

4、理清小说情节,概括其大意。

    学时重点

1 了解作品《儒林外史》及其作者
2 掌握生字词,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读懂文章。

    学时难点

理清小说情节,概括其大意。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第一课时

导入:1、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2.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3.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4.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些诗句很好地说明了在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对人的重大影响及中举前后的变化,今天让我们走进《范进中举》。

赏析

1介绍作者、作品、科举制度

2熟读课文,掌握字词。从小说三要素角度找出主要人物、概括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众邻居等

情节: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周围人对他不同态度

环境: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

说说本文的思想倾向性(感情基调)。

一篇文学作品总有它的倾向性。本文通过范进中举前后周围各色人等的丑态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辛辣讽刺,通过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范进疯病的灵丹妙药,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深恶痛绝。

课文中的讽刺是用了什么手法体现的

  对比和细节描写

Tags:范进,中举,教学,实录,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