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是2022年9月18日,距离1931年9月18日,已经过去了91年。今天的我们,能够站在蓝天白云之下,面对飘扬的五星红旗,自豪我们身为中国人,全然离不开无数先烈英勇奉献的生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铭记那段刻骨铭心的耻辱,是对历史的尊重。请允许我怀揣着对先烈们的缅怀,开始今天的演讲。 农历八月十五,又一年月圆,又一岁中秋。 中秋者,三秋之半,故得名。古时的中秋,是被寄予了美好愿望的团圆日。在这一天,人们如约相聚,欢庆丰收,祭月祈福。渐渐地,中秋便成团圆佳节。中秋之节,自唐始,至宋兴。宋代《梦梁录》载:“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至于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在团聚祭月的同时,人们又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并代代延续:观潮、赏月、吃月饼、玩花灯、饮桂花酒……好不热闹。古人传承着那奇思妙想的习俗,说是心血来潮也罢,总之,却只是盼着不负团圆之意,更不误佳节之名。 然而,或许是因为再绚丽的愿望也终有褪色的一天,中秋佳节传至今日,却常被人称地位已大不如前。的确,现代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并没有对遵行传统习俗怀揣足够的热情。今天的我们,可能再也没有恰当的时机,来体验古时中秋曾有过的繁华热闹。 但,仅仅是这样,就能论证传统文化的消逝吗?我们传承了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其深意所在怎能拘于形? 或者不如说,那些特色鲜明的习俗,不正是以形式的身份见长吗?自中华民族之始,它们以仪式化的姿态存在了千年,只是为了在每年特定的时刻,成为一个民族归属感和凝聚力的召唤者以及动力源泉。中秋之习俗不乏十几种,但究其本源,还在于团圆二字。一载奔波劳苦,亲友别离难聚,总要有那一天以喘息,以相聚,以感念,在同一片月光下洗净愁思,焕发信心。如人所说,传承传统文化还需激发内生动力。而对于中秋而言,它的内生动力,便是从古至今人们团圆的心愿。只要团圆之心仍在,且不弃对传统文化的熟知,是不是沿袭所谓的“习俗”,自然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时至今日,文化多元,碰撞交融,大可不必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今天的我们,不论是回乡与亲人团聚,还是身处异地的“互联网+”,只要在送出月饼和献上祝福的同时,能将对中秋团圆内涵的理解和一份对传统的虔敬之心有形或无形地加诸其上,便也不失为今日的“不负团圆”。
Tags:2022年,9月份,旗下,讲话稿,又见中秋
![]() |
21世纪教育网,教育资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