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前的炮火声中,1931抗战的号角刺破了松花江的波纹,击碎了大兴安岭的鸟鸣,吞噬了长白山的纯白。东北3000万军民在从那天起的14年中,始终在敌人的铁蹄下忍受着凌辱和伤害。 谈到918,谈到抗战年代,就不能不谈到在这样一个红色主题下至今未变的中心思想:爱国。我认为,目前我们高中生爱国的最高境界,即是沿袭先辈的风骨,并将之与个人学习生活紧密融合。谈到用新思想超越过去,这便显得太过遥远。 “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想要得到一些东西的同时,总要失去一些”。这句话出自电影《星际穿越》。我们不得不承认,七十多年的和平时光已经很大程度地磨灭了我们披荆斩棘的魄力,黯淡了为理想而牺牲的坚忍。这种魄力和豪情不仅体现在篮球场上风一样的驰骋或辩论赛中惊艳四座的发言中。原因很简单,我们在从事乐在其中的事业时,往往会因为兴趣或成就感而愿意付出时间、精力。相应地,如果我们二十四中的学子,能够以同样的热情面对令人生畏的挑战,而这种热情正来源于我们对理想事业的追求,或更高层次一点: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我们就是正走在先辈的道路上,我们就是在和先辈们一样,开拓着不同时间节点的,同一支血脉的,同一个国家的未来。用水浒传更浅显的比喻来说,我们不仅需要李逵那样的快意恩仇,更需要林冲那样的精神力量支撑我们前行。 这种民族精神的培养,并不是一日之功。生物学上被我们视为谬误的拉马克用进废退思想,在精神世界的进化中,却是一条公理。如果说14年抗战时期是中国历史的黑夜,那么21世纪以来的今天,我们可以说是生活在白日的曙光中。我们习惯于白日的光明,却在思想的用进废退中,放任某些民族精神,民族风骨日益退化。但幸运的是,我们关于这些思想性状的基因并没有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而是被完好地保留在我们假想中的第二十四条染色体上,在中华民族的基因库中占有举重若轻的一席之地。如果我们在白日中仍能不断锻炼这种能力,它就一定会像完全显性基因一样,主导我们作为个体的精神面貌,并在种群中逐渐扩大,进而转化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这听起来或许很困难,或许很遥远,但任何人为了自己的民族,为了植入心间的民族荣誉,都将无所不能。如果日本能够把大和民族的武士道精神贯彻到规则意识中,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中华民族的风骨发扬到我们的生活中呢? 政治学告诉我们,文天祥的气节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我们也许不需要扬名千古,但如果这种像星光一样的民族气节在和平年代的白昼中也能融入到生活的蓝天中,那么我想,这时的星光,也丝毫不会因为没有了黑夜的映衬而黯淡。黑夜中的星光带来了我们星球的白昼,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而白昼中的星光正是东方的启明,它将引领我们走向宇宙中更广阔的天地。我相信,那个更宏伟的纪元,有你,有我,有我们的星星。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倾听。 Tags:2022年,7月份,旗下,讲话稿,白日能否见星光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