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教育技术"与"课程研修"的关系是什么?

日期:2015-1-4 11:24 阅读:
    "教育技术"与"课程研修"的关系是什么?
    物理团队省课程专家 高翔
    任何人都对新生事物产生反射性地排斥和拒绝,无论它对机体有用还是无碍,生物体第一应激性的发射就是排斥性拒绝.生物界如此,社会组织对新生事物亦然,教师的自我教育和专业成长也遵循同样的规律.
    对业已熟悉的学科教学而言,我们习惯于严密的逻辑结构体系和缜密的学科思维,这在我们的交流中这是互动共振的话题,也正是个性化的见解才使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程度地诠释,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相互的砥砺中使我们得以互助性成长!
    我们已习惯于业已熟练的物理教学生活,对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下的专业发展方式和教学生活必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渠道有深刻的认识.但如果从信息技术环境下建立新的系统思维与理念、方式与手段、目的与价值的思维体系,就需要我们潜心对初步掌握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重新审视,这就是本次研修的要义!
    我们体验并感受着信息技术带给我们愉悦,对于工具性的技术手段我们同样存在一种习惯性甚至是一种惰性的认识.大凡有独立思维的个体概莫能述!面对教育技术与教学方式与评价形式日益发展的今天,为了能更好地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胜任力,我们还是硬着头皮用蚂蚁啃骨头的方式在学习,并且尝试性地运用所习得的教育信息技术来对已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再设计.当我们在相对单一的技术环境下运用思维导图表达知识之间、专题之间、单元之间,甚至是整合后形成的教学主题之间的关系时,当我们运用建构主义的思维对这一新的名词剥离其"洋外皮"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不就是九十年代之前我们教学常规中要求的"先有单元备课,再有课时备课"的常规性的教学要求吗?
    换用了一种新的称谓,旨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下对《课程标准》解读、课节地位、逻辑结构分析、重难点解读、三维目标的确立、教学前预设的教与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内容与方式的设计,它是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对拓展性资源的选择性设计,通过资源库的建立提供选择性的学习素材,通过任务驱动下的有序探究促进各个层次学生实现差异性地发展.基于学科拓展和实践的研究性学习设计,自然也成为课程攻坚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内容.多样化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通过一个可视化的界面和交互的环境,使师生在互动的环境下得以交流.
    最近十年来,我们在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已习惯于《考试说明》引导下的课时备课,尤其是在统一实施的"教学案一体化"的今天,集体备课关注的是在如何翔实解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来确定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后如何设置有效的问题,以便对学习过程实施有效的任务驱动,自然教学评价也就是是分门别类对应考点下的专项练习而已.在外出参评或者用心打磨的课节中教学案的设计中,我们还要加上"课前预习"、教学前的"诊断性练习",以便实施"以学定教",在课节教学案后,我们还要设置一些拓展性栏目,以便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发展需要.但这些都是以纸质为运行环境下的定向学习,无所谓开放和自由选择性的学习.当我们通过中观教学设计的学习后将发现,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我们的教学设计目标定位更加合理,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如此的紧密,即时性评价获得反馈和矫正如此的快速与合理,借助于一种手段和方式却极大地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的教育生活,这种包容性和扩张性的变革,无疑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历史性的革命.毋庸置疑,快餐的、稍纵即逝的学习也会让我们缺乏传统的学习深度.但无论怎样讲,互联网时代,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习无论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还是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质性的变革!
    教学前的预设视野更加开阔,知识形成的背景信息更加丰富,教学诊断和即时性评价的方式更加贴近教学的现场,科学合理与人性的评价手段将更加贴近教学的实际,让我们在一个交互的教学现场实现学与教的互动更加频繁,这就是互联网时代带给我们教育方式、手段、内容的变革,也真是这种变革的需要,使我们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方式日趋科学合理,教学手段与方式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教学评价的内容与反馈的方式日趋成为师生自我调整的有效载体,这就是我们选择一种技术,推动思维方式与活动形式变革的缘由!
    运用思维导图构建相互管理的知识单元之间的关系,先从中观的层面对单元主题有清晰的划分,在理清彼此之间关系的同时,形成单元教学的目标,这一目标必须是基于《课程标准》解读下的单元整体目标.对于某一些知识和能力发展点,有可能在一个具体的单元主题下可以完成,但有的知识和能力发展点,他要通过若干个教学单元渐进性和循序性地达成,这必须让我们从课程的视角来定位中观的教学设计,在此背景下我们在运用中观的设计理念完成传统的单元集体备课.在中观设计的目标导引下,设计具体的、以课时为单元的教学,这就是我们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复古",来继承传统优秀做法的实践.当我们明晰这一要义的时候,我们还会对学习教育技术还是学习运用教育技术服务与我们的学科教学产生过多的质疑吗?
    吐故纳新,为我所用,这既是开放的心态,也是实践形式不断提高的一种过程!

Tags:教育技术,课程,研修,关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