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教育技术之清泉 润齐鲁学子之心田 --教育技术培训的几点体会 省数学课程专家 李鸿鹄 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在其著作《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指出:"世界通过光缆、互联网和工作流软件等等连结,已经摧毁了妨碍合作的围墙.人们从来没想到他们能一起工作,人们从未想到工作会在国家之间流动,现在很多传统的高墙已经消失了.相同的平台已经掀去了我们的天花板.人们从来没有想到能把他们自己的意见上传到博客,或者上传一种新的政治视野,或上传一部百科全书,或者上传一种新的软件."一言以蔽之,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合作的时代.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说:"在这个时代,美国孩子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芝加哥与波士顿孩子之间的竞争,而是他们与上海和北京之间的孩子在竞争."那么,我国的教育如何应对全球化?教育如何应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答案是肯定的--大力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即搞好教育技术的研究,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 一、教育技术的含义及认识 何为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即运用各种教育理论及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这里需澄清两个误区: 1、信息技术=教育技术 实际上教育技术不等同于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是教学理论(实践)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是交集.即2、传统的教学设计=教育技术 实际上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教育技术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也就是说信息化的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的有效性是我们培训的重点. 二、指向单元的中观教学设计的几点探讨 我们这一次培训是指向单元的主题单元中观教学设计的培训.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中观教学设计的地位如图所示: 我们需搞清楚三点: 1、中观教学设计,是指介于课程与课时之间所展开的教学设计,通常是对课程单元或主题模块的设计.(《教育技术培训教程(中级)-北师大版》P39)我认为,中观教学设计不是以前单节课的教学设计,也不完全是传统教材中每一个模块的单章内容的知识框图或知识的罗列,而是将一些相近的或相同的以及有递进关系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在一个主题下需有2-5个小专题,这些小专题可以是一个章内的内容,也可以是整章的内容,还可以是跨几个章的内容,只要这些小专题之间具有相近的或递进的关系就可以.如我设计了一个主题为"图形的变换"的中观单元设计,这里面就包含了专题一:函数、三角函数图象的平移和翻折变换 (2 课时)专题二:探究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形成 (2 课时)专题三:立体几何中的柱、锥、台体的侧面展开 (2 课时)这几个专题跨越了几个章的内容,既有必修的内容,也有选修的内容,但是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着的,都统一于"图形的变换"这一主题之下.因而就具备了中观教学设计的形式和思路. 2、中观教学设计必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因而在设计之前要先选好一个主题,这个主题的选取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在这个主题之下要能够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育教学. 3、中观教学设计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还关注学习的过程.所以在设计的时候要体现出或评价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态度、能力等因素. 三、本次培训的几个要点 1、认清教育技术培训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2、这次培训需创建一个主题单元设计,学会运用知识可视化工具-FreeMind进行单元的设计,学会搜集资源,较好地确立研究性方案、实施方案和电子档案袋、评价量规等.即: 3、这次培训需培养的能力. (1)指向单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 (2)基于项目或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设计的能力; (3)主题资源的设计与创建能力; (4)学习过程的组织实施、信息化监控与评价能力;(5)教育技术的适时应用能力.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中级)-北师大版》P11) 老师们,省教育厅为我们引来了教育技术这一清泉,引来了老师们的"福利",我们没有理由拒绝,我们要认真对待,加强研讨,以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顺应世界教育变革之大势,去浇灌学生们那如饥似渴之心田. 特写一首诗,以表达研修之心情.(改编自辛弃疾的一首诗) 附:作品原文 研修乐·夜游网络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烟台栖霞] 李鸿鹄 [南宋]辛弃疾 子时研修电脑边,网转qlteacher忽见.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楼前.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暑期忙里说研修,听取掌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荧光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送喜.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老师们,也许,你很忙;但,能够做到执着. 究竟为了啥? 因为"教育技术"利国利人; 因为"教育技术"乃大势所趋,"不管你感觉到,还是感觉不到,我都在那里";愿我们相互勉励,愿我们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急先锋. "学问勤中得, 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 谁笑腹空虚." 我坚信"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Tags:教育技术,清泉,齐鲁,学子,心田 ![]()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