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量"教育技术 历史学科省级专家 钟红军 当我们初识新人或新事物,首先用到的一个动词是"打量".初次"打量"教育技术培训,我们会错愕--原来此技术并非彼技术;初次"打量"培训的内容,我们会怀疑--费那么大的劲画出的思维导图,跟原来的知识框架表有什么区别呢?只是停在"打量"阶段,或许我们还会心生排斥--教学本来是个挺简单的事,为什么要弄得那么复杂呢? 没办法,要想交作业,就得沉下心来学习.往年培训的内容都在我们熟悉的学科范围内,怎么也能憋出点体会,憋出点感想,这次可不行了.于是,培训视频前所未有的受到重视,学习指南前所未有的受到了重视.今年研修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原以为培训进入第五年,老师们的抱怨会很多.没想到,当进入一个全新而陌生的领域,老师们在学习时反而"瞪起眼来"了.想想也是,作业都做不完,都在那儿翻指南,看视频,费力地在FREEMIND模板上找节点、拉小圈呢,哪儿还有时间抱怨啊. 当我们将研修内容由"打量"转入"细瞧"阶段,才发现教育技术不仅是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运用,而是涉及教育理论、教学设计、资源开发、管理与评价的广阔领域.我们发现思维导图不只是教会我们拉动节点的技术操作,而是要向我们传递一种整体性、发散性、系统性的思维方式.我们发现主题单元教学虽已倡导了很长时间,但研修中的模块3则帮助我们将主题单元教学由一种"潜在的意识"推向"规划的自觉". 于是,有人开始心动了.几天中历史专家团队言必称思维导图,即使商量中午如何排队吃饭,大家也要"确定目标""对应标准""设计问题""成果评价"地对应一番,调侃之中,那些陌生的术语变得亲近而熟悉起来. 于是,有人从心动走向行动了,青岛开发区一中的李付堂老师跑到书店买了四本关于思维导图的书籍开始"恶补".我们相信,在不久后李老师的历史课堂上一定会看到思维导图的影子. 更令人吃惊的是,思维导图原来在某些人那里早就成了人家的思维习惯,而且融入了人家的生活中.看看青岛市崂山二中陈文老师的文章,人家的学生开淘宝店都用思维导图来进行规划呢. 这样说来,我们还应该把对研修的眼神从"细瞧"推向"欣赏",在一张张模板的背后隐藏着"首要教学原理"、隐藏着教学反思的意识、隐藏着自觉规划教学行为的引领. 当我们看教育技术培训的眼神由"怀疑的打量"推进到"用心的细瞧"再推进到"动情的欣赏",想来我们在教育技术的眼里也不会总是一幅无所适从、笨手笨脚的样子了.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教育技术,只要我们亲近了它,它也会亲近我们. Tags:打量,教育技术 ![]()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