剜(wān)进篓子才是菜 天逸哥 生活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通常都有剜菜的经历。“剜”者,挖也,“剜菜”在青岛方言中特指挖野菜。 在生活艰苦的年代,挖野菜是孩子们的必修课,每日放学或周末小伙伴们便会结伴去剜菜。孩子们每人手挎一个大篓子,通常是用绵槐条编成的篓子,肚子大,装东西多,篓子自身的重量也不轻。年少没力气的可能会拿一个小而轻的竹篓、塑料提篮等。孩子们三五成群穿棱在田间地头、山岭坡地间,采携大自然的恩赐。 除了“60”年闹饥荒,平常挖回来的野菜一般是喂鸡、喂兔子、喂猪的,吃野菜长大的鸡兔猪长得快,节省粮食,所以那时候每家的小孩都会被大人要求去“坡”里剜菜。 挖野菜的小孩多数都有吃苦耐劳精神,他们会把篓子装满后才回家。也有贪玩的小孩儿,在外面只顾着玩忘了剜菜,为了交“作业”,快到家门口的时候,将篓子里的菜用手翻几下,像个魔术师般将原本不满菜的篓子也变得满满的。我是个不会撒谎的小孩,对这种事是不屑一顾的。在我看来,那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不可效仿。 其实挖野菜与研修学习的过程是极为相似的。 一、主动参与才有快乐和收获 如果把大人交给你的任务当成单纯的作业来做,那就会极不情愿,必然要出现敷衍应付、偷工减料的情形。如果把剜菜或者研修的过程当成自己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成了活动的主动者,你就会自己想办法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主动参与的过程,心甘情愿,乐此不疲; 主动参与的过程有快乐的体验,也有真真切切的收获。 这一点和张志勇副厅长谈到的“把自己摆进去”是一样的道理。张厅长谈到:“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作业中能把自己摆进去,这就是:说认识,能说出自己的真实体会;讲案例,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故事;谈规划,能切中自己存在的真实问题。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所以说,我们的研修学习要首先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你是学员你就要演好学员这个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研修这场“大戏”中;你是指导教师你就要扮演好指导者这个角色,先学一步、耐心点拨,这样的研修生活才是有收益、有乐趣的。 二、剜进篓子才是菜 田野里野菜遍地,各式各样,那些野菜再多、再好也不是你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有选择性地把自己需要的、喜欢的菜装进自己的篓子里,那才是属于你自己的“菜”。 在今年的高中、小学远程研修中,研修的课程库是空前的充实,并且还首次实行了套餐制,允许学校选套餐,学员可以自主选择课程模块,这给了老师们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课程、课例是丰富了,但是如果面对这琳琅满目的课程,研修者只是走马观花,不进行深入的品味和吸纳,那这些精彩的课程就如同遍进的野菜,他们还是课程库里的东西,没有装进你自己的身体里,还是“篓子”之外的东西。这样的研修是劳民伤财的“白搭”,流于形式,没有效果。 没有收获的研修不是课程不精彩,也不是组织者管理不善,而是学习者不是发自内心地想把“菜”装进自己的“篓子”。张厅长曾在专家组长座谈会上谈到:“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生活品质。有些专家谈到,有些老师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完全为了应付;有些专家谈到连续几年的远程研修,教师的教育教学变化,或者说,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应用效果并不明显。这里的原因很多,有的认为是教育局不重视,有的认为校长不重视等等。我个人认为,最根本的是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意识薄弱。”张厅长的话和我说的剜野菜是不谋而合,积极性不高,不是菜的质量不好,而是挖菜的人根本就不想把菜装进自己的篓子,或者说,这些人只是为了完成大人交待的“作业”,为完任务而完任务。 三、转型之年的新定位 在全省教师工作会议上,张厅长讲过一句话:“从今年开始,远程研修不再是集中学习的代名词,而是全省中小学教师专业生活的新方式。”这种新方式可以概括为这样几句话:以集中研修为导向,以个人自主选择研修为动力,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校本研修为基本组织形式,以网络学习社区为支撑的教师全员专业发展。远程研修不再是6天集中学习的代名词,而是成为贯穿教师全学年专业发展的整体生活方式。 这研修无论怎么转,怎么变,研修的主体都不会变!张厅长还讲到,我们通过行政组织、技术搭台、专家指导、教师唱戏这四条路径来组织这样一个巨大的超级学习系统。在这个台子上“唱戏”的主角始终是教师,我们都是服务者,无论是行政组织者,还是技术专家、课程专家,都是给教师搭台子的,老师们才是这个大舞台的主人。 我几次提到张厅长的讲话,这不是拍马屁,而是感觉这些话说到老师们的心坎上了,这些话很现实,如果照做就一定会很受益。 远程研修是一场戏,主角是教师,配角是各种服务团队;远程研修是挎着篓子挖野菜,剜进篓子才是菜。 Tags:篓子,才是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