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多重锤炼,锻造有韧性的课堂 烟台招远十六中 宋爱民 古人为文作诗讲求“炼字”,故有贾岛作“推敲”之势误入京兆尹仪仗队,故卢延安《苦吟》诗中所谓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亦成美谈。无论是“炼字”抑或“炼词”,还是“炼句”,都呈现出古人在做学问上慎而又慎的为学态度。 做学问如此,授学问更该如此。作为语文教师,无论是备课还是写作,若能达到 反复推敲、仔细斟酌的“苦炼”境界,想必,每堂课都会是一首传颂千古的美文妙章。 有幸聆听专家的视频讲座,如醍壶灌顶般,复苏了的心通透起来--其实,授课过程就如一根弹簧一般,是个双向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授”与“学”是多重的,教师不仅在“授课”,更是在多次的磨课、炼课中,学习怎么能有效授课;学生不仅在“学课”,更是在多次的研讨中反馈有效信息,教会教师怎么有效授课。故而,学生的多重而广泛地参与,才能让课堂“high”起来,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反馈,才能让课堂精致起来。 与古人“炼字”不同的是,“炼课”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通过多面镜子,反射出授课中的美与缺憾,折射出潜藏在课堂上的死角。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所有的哈姆雷特都是有共性的,只有将所有的哈姆雷特重叠起来,才能解读出一个最真实的哈姆雷特。 因此,只有发挥团队的力量,拿出揉面的耐心,才能揉出一堂有嚼劲的课。譬如我们打磨的苑永光课例《给人物画像》,王燕老师博采专家建议,给出了初步的备课方案;张永杰老师对此方案提出了有效的整改建议。在第一次集体备课中,我们通过多位老师的省市级优质课进行比对论证,对如何激发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这个问题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即通过动态表情图片比较来解读“神态描写”的作用,区分开“神态描写”与“动作描写”。 拿出揉面的耐力,经过多次集体备课,苑老师的教案逐渐丰盈而柔韧起来,课堂授课达到了空前的效果。听稚嫩的童音,感受知识如汩汩的清泉在悄悄地注入孩子们的小小心田的惬意和舒畅,连听课者也闻到了采菊东篱的小清新。 十年磨一剑,铁杵也成针。多重锤炼,必能炼出文本的灵魂。置身一隅,静听笔落芳华,琅琅书声此起彼伏,《海燕》中回荡着大海的磅礴,《饮酒》中穿梭者南山的绝俗,《背影》里盈满了父爱的厚重,《春酒》里飘溢着故乡的清醇。诗在“炼”中丰厚起来,文在“炼”中深刻起来,课在“炼”中柔韧起来。 我想,研修,带给我们的“微雨过,小荷翻”的视觉冲击和思想变革。随着研修德开始,心也背起了行囊,开始了一段夏日的旅程。 Tags:吟安,一个,捻断,数茎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