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渔歌子第一课时导学案,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1教学目标
评论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这首词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2学情分析
评论
学生对词这中文体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上课前的预习,因此在讲授本课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领会词意。
3重点难点
评论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新设计
评论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生准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张志和、积累张松龄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教师准备:课件(包括词语、音乐、画面、自然界的声音、古诗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识词,了解词牌: 师:(板书“渔”)会读这个字吗?齐读。是什么意思?(捕鱼) 师:(加上“歌”),渔歌是什么意思?(捕鱼人的歌谣),“渔歌子” 呢?你会想到什么? 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 二、初读词,读得有点“词”味 1. 初读: 我们先来看几个词语;鹭(读、出示图片了解白鹭),鳜(读、出示图片了解鳜鱼),箬笠(读、出示图片认识箬笠),蓑(读、出示图片认识蓑衣)。 师:谁来把这首词完整地读一读(生举手) 师:为了读的更好,我建议大家别忙着举手,先看看注释认真的读一读,有时候理解了以后再朗读会读得更出色。(生朗读) 2.指名读:师:看你读得这么有神,请你来试试好吗?(指名朗读) 师:会思考的人才是智者,听了他的读你有什么意见吗?(指名评价) 3.教师范读 师:听了大伙这么一读,我也想读了。(教师范读) (指名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总结方法:停顿、韵律、感情)(指名试读) 三、想象美景,品出词中画 1.老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师介绍: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2.读出词中画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指名说画面) 3.师生共同展示画面,理解词义 西塞山,西塞山是什么样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青翠的西塞山、碧绿的西塞山); 白鹭,想象一下白鹭飞翔的样子?谁能说说?(展翅飞翔) 桃花,桃花开的时候,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呢?(火红一片,蜜蜂在花间飞舞); 流水,谁能说说流水?(清澈、缓缓地流着,又肥又大的鳜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桃花开的时候,溪水涨起,所以人们又称这时的溪水为桃花水。你知道在流动的溪水中,鱼儿喜欢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呢/ 指名说: (1)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2)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生总结:(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西塞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粉红的花朵引来成群的蜜蜂在花间飞舞……
4.1.2教学活动
Tags:渔歌,第一,课时,导学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