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渔歌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
(一)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联系注释、资料等方式读懂词意。 2、展开想象,进入词所描绘的意境,培养学生联想及形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3、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2学情分析 评论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在本册第一单元中已接触过词《忆江南》,所以第二次学习写景诗词已有一点能力。学生在课内已学习了本组的前两首古诗,在课外收集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对于“田园生活”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田园生活的诗情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教学重点:了解词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词所蕴含的情感。教学难点:掌握学习诗词的一些方法,能尝试运用。 4教学过程 4.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欣赏歌曲《渔歌子》,引入学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词,词一旦谱上曲,就变成优美的歌,请欣赏。(学生欣赏歌曲) 2、揭示词题,认识词牌名。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播放歌曲《渔歌子》让孩子们欣赏,揭示课题,简要说说词牌,这都在不着痕迹地向孩子传授词的常识。待日后,他们接触了更多的词作品,对词的认识、了解,就更全面更深入了。) 二、读准词句,初步感知 1、自由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词,个别读,评价是否读准生字字音。(PPT出示:西塞山 箬笠 蓑衣 白鹭飞) 3、理解词意。着重引导理解“箬笠”、“蓑衣”。渗透运用“联系注释理解词义”的理解内容方法。 4、指导写生字“塞、鹭、笠”。 5、字正腔圆地读读这首词。 6、师范读,读出节奏,生再读。 三、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1、著名书法家颜真卿评价张志和的作品 “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词就是一幅画,伴随着音乐,走进画里,听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2、把想象的画面描绘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3、师生合作,边说边画出词所描绘的景致。 (1)作画的同时,交流:“白鹭、桃花、江水、独钓”这些景象让你想起了哪些诗句? (2)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伴上音乐) (3)渗透“想象画面”的学习诗词方法。 (4)初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老师变换着方式,领着孩子一遍一遍、反反复复吟咏词句。慢慢地,学生借助这些词汇想象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景象,并通过老师的简笔画再现出来。这样的过程,既创设了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同时为后面理解古诗词深层意思埋下伏笔。 四、丰富资料,品味诗情 1、诗人为什么不须归呢?自由发表看法。 2、出示张志和的生平简介,读后再说说他为什么不须归? 3、投示张志和的大哥张松龄的词作《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渔歌子》对照,师生一唱一和,升华对“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理解。 设计意图:资料的适时给予,对感悟诗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美妙作用。在师生入情入境模拟兄弟俩一唱一和的吟咏实践中,孩子们深入理解了词人的内心情感,引发了内心深处的共鸣,体会了“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深层意思,领悟了作者悠然自得的超凡心境。 五、拓展延伸,举一反三 1、运用学法,阅读张志和的其他《渔歌子》。 2、交流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欣赏张志和的其他《渔歌子》,进一步巩固落实本课的学法。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汇报交流中,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了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了他们亲近古诗词的兴趣。 六、填词积累,展示书写 4.1.1教学活动Tags:渔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
21世纪教育网,教育资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