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渔歌子优秀获奖教案

日期:2017-2-8 10:56 阅读:
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渔歌子优秀获奖教案,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课件预览

    1学时
1教学目标 评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诵读。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2 评论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并通过课内外学习积累了很多诗词,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因此本课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悟情,引导学生感受词人“词画合一”的表现特点,感悟诗词的意境。

3重点难点 评论

教学重点: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读出词的韵味。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4教学方法 评论

~诵读法      创设情景法     合作交流法

5新设计 评论

~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诵读。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教学理念] 张志和作为一名诗词书画大家,他的作品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本设计以画词的形式,想象理解词的意境,同时链接相关资料,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达到对《渔歌子》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重点] 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读出词的韵味。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教学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诗歌特色。 关于词中描绘的画面的视频及配乐朗读的课件。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创设情景法 合作交流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去过江南吗?春天的江南,繁花似锦,碧水蓝天,诗情画意(出示江南美景图片)唐代大诗人张志和就是在这里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渔歌子》(板书,齐读课题) 2、看老师写课题。[一笔一划地板书]拿出手来跟我一起写:渔——歌——子。来,一起读课题!《渔歌子》是词牌,所以这个“子”在这里不能读轻声,就应该像刚才那样读第三声,再一起读一读,起 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又是这首词的题目。就像“忆江南”一样,它还能表现词的内容。猜一猜这首词在写什么? 师:这“渔歌子”又名“渔父”。[打开课件]意思就是呢,打鱼人或者垂钓者唱的歌。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渔歌子》又是怎样描绘张志和的垂钓生活的呢?我们一起到词中去找找答案吧!请大家把书打开。 二、读中渲染,理解词意 1、自由读词三遍。要求:第一遍练习读正确,第二遍 读出词的节奏,第三遍 读出词的韵味。 2、指明读,强调 “箬笠”箬 翘舌音,“蓑”平舌音 3、再读,这一次老师要求不仅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一点节奏。 4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老师把这一首词的每一行分作了两个部分,你们读黑色的,老师读绿色的。注意听清楚我是怎么读的?明白了吗? 5、下面我们交换一下,行吗? 6、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好,咱们再来读一次,老师读课题和作者你们读后面的。渔歌子,唐,张志和! 二、读,感受词的意象之美 1、师:什么叫“不须归”? 2、指名回答 3、“不须归”的意思是“不愿意回家”,还说出了原因,是因为这儿的—— 4、还有别的原因吗?,读一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哦,什么叫“箬笠”,什么叫“蓑衣”?大家快点看看注释,看明白了吗? 5、师:这箬笠和蓑衣,我们还可以结合我们的插图来看一看。你看明白什么叫箬笠,什么叫蓑衣了没有? 师:那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什么?(雨帽/雨衣)对了!他戴着雨帽,穿着雨衣,不愿意回家,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因为这儿的风景—— 7、是的。张志和这个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夸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 8、生汇报(共9种景物) 9、画面中有这么多景物,这些景物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10、是呀,青的,白的,红的,绿的,真是一幅色彩鲜艳的画面 11、这仅仅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幅静止不动的画面吗?为什么? 12、这让人感到是一幅动的画。好,闭上眼睛,让我们把自己放到这幅美丽的画卷中。想像,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脚下,或是徜徉在流水两岸,或是独坐于溪畔桥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出示画面,播放音乐)生想象 三、读,感悟词中的情感 1、师:你愿意归去吗? 师:张志和呢? 2、你们怎么知道的? 3、师:老师想,你们应该看到了词人的神情。“青箬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怎样的神情呢? 4、自由自在,说得真好!是的,张志和就喜欢这样的垂钓生活,就喜欢这种悠闲,这种自在。[板书]虽然湖面上吹着乍暖还寒的风,还下着斜斜的细雨,他依然写道—— 师: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担心他长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烦来,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所草房,还写了一首词送给张志和,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来自由地读一读。 5、你们读懂了吗?师:有的同学不敢自信地回答我。那我问一问,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 6、我也来劝劝大家。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7、为何不归,为何不归啊!哥哥知道答案吗?(生不知道)。我们来了解一下张志和这个人。课件播放:(张志和简介《唐书.张志和传》中曾这样记载:生读“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每垂钓,不设饵”,你读懂了吗?(生他每次垂钓都不投鱼饵。) 9、师:你有疑问吗?没有鱼饵,怎么可能有鱼儿上钩呢,是不是?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了很多很多。想一想,你觉得他钓了些什么? 10、再次读诗:让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音乐响起] 生[有情感地]渔歌子 11、古代的诗词都是用来吟诵的,我们来欣赏一下。 12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它是唐词的宗祖,后代文人对它推崇之至,你们看,这一首[课件出示]苏轼的《浣溪沙》。自由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 苏轼太喜欢这首词了,所以他把张志和的句子放进了自己的词里。让张志和笔下的美景,百年千载地悠悠回荡。一起读! 13师: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哪座山? 师: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 师: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 师: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的永恒画卷吧! “渔歌子”起。生和着音乐背诵整首词。 四、作业: 1、背诵《渔歌子》 2、课下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同学互相交流 五、板书设计: 渔歌子 张志和(唐) 景如画 不须归 人自在

6教学过程 6.1第一学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去过江南吗?春天的江南,繁花似锦,碧水蓝天,诗情画意(出示江南美景图片)唐代大诗人张志和就是在这里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渔歌子》(板书,齐读课题) 2、看老师写课题。[一笔一划地板书]拿出手来跟我一起写:渔——歌——子。来,一起读课题!《渔歌子》是词牌,所以这个“子”在这里不能读轻声,就应该像刚才那样读第三声,再一起读一读,起 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又是这首词的题目。就像“忆江南”一样,它还能表现词的内容。猜一猜这首词在写什么? 生:在写渔夫在一边唱着歌,一边钓鱼。 师:说得很好。这“渔歌子”又名“渔父”。[打开课件]意思就是呢,打鱼人或者垂钓者唱的歌。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渔歌子》又是怎样描绘张志和的垂钓生活的呢?我们一起到词中去找找答案吧!请大家把书打开。 二、读中渲染,理解词意 1、自由读词三遍。要求:第一遍练习读正确,第二遍 读出词的节奏,第三遍 读出词的韵味。 2、指明读,强调 “箬笠”箬 翘舌音,“蓑”平舌音 3、再读,这一次老师要求不仅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一点节奏。 4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老师把这一首词的每一行分作了两个部分,你们读黑色的,老师读绿色的。注意听清楚我是怎么读的?明白了吗? 5、下面我们交换一下,行吗?(师生交换读,你们看,这样一读,词的味道就出来了,是不是?,) 6、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好,咱们再来读一次,老师读课题和作者你们读后面的。渔歌子,唐,张志和! 二、读,感受词的意象之美 1、师:什么叫“不须归”? 2、指名回答 3、“不须归”的意思是“不愿意回家”,还说出了原因,是因为这儿的—— 生[杂然]:风景很美。 4、还有别的原因吗?,读一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哦,什么叫“箬笠”,什么叫“蓑衣”?大家快点看看注释,看明白了吗? 5、师:这箬笠和蓑衣,我们还可以结合我们的插图来看一看。你看明白什么叫箬笠,什么叫蓑衣了没有? 师:那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什么?(雨帽/雨衣)对了!他戴着雨帽,穿着雨衣,不愿意回家,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因为这儿的风景—— 7、是的。张志和这个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夸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 8、生汇报(共9种景物) 9、画面中有这么多景物,这些景物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10、是呀,青的,白的,红的,绿的,真是一幅色彩鲜艳的画面 11、这仅仅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幅静止不动的画面吗?为什么? 12、这让人感到是一幅动的画。好,闭上眼睛,让我们把自己放到这幅美丽的画卷中。想像,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脚下,或是徜徉在流水两岸,或是独坐于溪畔桥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出示画面,播放音乐)生想象 三、读,感悟词中的情感 1、师:你愿意归去吗?(生不愿意。)师:你呢?(生也不愿意。) 师:张志和呢?(生更不愿意。) 2、你们怎么知道的?(生因为“斜风细雨不须归。”) 3、师:老师想,你们应该看到了词人的神情。“青箬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怎样的神情呢? 4、自由自在,说得真好!是的,张志和就喜欢这样的垂钓生活,就喜欢这种悠闲,这种自在。[板书]虽然湖面上吹着乍暖还寒的风,还下着斜斜的细雨,他依然写道—— 生[饱含情味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他依然写道——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担心他长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烦来,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所草房,还写了一首词送给张志和,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来自由地读一读。 5、你们读懂了吗?师:有的同学不敢自信地回答我。那我问一问,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 6、我也来劝劝大家。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7、为何不归,为何不归啊!哥哥知道答案吗?(生不知道)。我们来了解一下张志和这个人。课件播放:(张志和简介《唐书.张志和传》中曾这样记载:生读“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每垂钓,不设饵”,你读懂了吗?(生他每次垂钓都不投鱼饵。) 9、师:你有疑问吗?没有鱼饵,怎么可能有鱼儿上钩呢,是不是?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了很多很多。想一想,你觉得他钓了些什么? 10、再次读诗:让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音乐响起] 生[有情感地]渔歌子 11、古代的诗词都是用来吟诵的,我们来欣赏一下。 12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它是唐词的宗祖,后代文人对它推崇之至,你们看,这一首[课件出示]苏轼的《浣溪沙》。自由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 苏轼太喜欢这首词了,所以他把张志和的句子放进了自己的词里。让张志和笔下的美景,百年千载地悠悠回荡。一起读!6.1.1教学活动
Tags:渔歌,优秀,获奖,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