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石壕吏PPT

日期:2016-5-13 08:59 阅读:
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之《石壕吏》课件ppt的图片及文字,希望对大家进行课件备课时候有所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诗歌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古今异 义词和一些特殊词语的意义。
  2、初步把握杜甫诗作主要风格,理解"诗史"和"诗圣"的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诗作蕴含的思想感情,品精炼的语言。
  2、了解"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
  1、体会杜甫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情怀。
  2、通过学习此诗,帮助学生放宽胸怀,使视线不局限于个人荣辱得失。

ppt图片:

课件预览课件预览课件预览课件预览课件预览课件预览课件预览课件预览课件预览课件预览课件预览课件预览课件预览课件预览课件预览课件预览课件预览课件预览课件预览课件预览课件预览课件预览课件预览课件预览课件预览 文档内容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之《石壕吏》课件

石 壕 吏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坎坷,因此他的诗广泛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杜甫的《三吏》、《三别》:

《石壕吏》写作背景

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主 题

这首诗是书写民间疾苦的叙事诗。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

投宿

差役

抓壮丁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喊,叫嚷

多么

悲苦,凄苦

越过

跑,逃跑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老翁吓的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

差役的叫嚷的多么暴怒!老妇哭的又是多么悲苦!

疏通文意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上前

儿子

防守

捎信回来

新近,刚刚

幸存的,活着的

苟且的活着

永远的完结

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幸存的暂且苟且的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的完结了。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指男人

没有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老妇

跟从

应征

兵役

还能够

因为“有孙”,所以“母未去”

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怜)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指夜深

好像

低声的哭泣

指向前赶路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我好像听到有人低声的哭泣。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老妇已被差役抓去服役了。)

石壕吏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

2、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时间:晚上 地点:老妇人家里(百姓)

事件:官吏抓壮丁。

老妇人和官吏。

哪一句可以概括全诗的主要内容及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

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

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了什么情况?

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说一下这一对比的作用。

突出捕吏的凶残和老妇人的令人哀怜。

第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

在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

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的几层意思之?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这一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这一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达引效果?

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一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

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

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急应河阳役 中的“急”字的表现出什么?

既表现出老妇人想快些让家庭脱离危险的心情,也表明前方战事紧急。

第4段前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

“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

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

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

通过我们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能够看出:

差役是( )的

老妇是( )的

战争是( )的

作者对老妇一家是( )的

作者对战争是( )的

凶恶、蛮横

可怜

残酷

同情

憎恶

Tags:石壕吏,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