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小学低年级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日期:2013-12-25 16:15 阅读:
    孩子一旦步入到小学,很多父母就会感觉到不似幼儿园那会轻松。不是担心孩子的学习能不能跟得上,就是担心老师会不会打电话来“要求配合”。每学期的一两次家长会,只要能和老师有机会说上话,总是会问老师自家孩子的成绩如何,在班上属于什么层次,有没有什么问题等等,老师的一句话要么让家长欢欣,要么让家长沮丧,甚至焦虑不堪。
    小学阶段家长们到底该注意哪些方面,这是困扰家长们的问题。如果认识不清也容易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被情绪所困,跟风,或者舍本逐末从而偏离教育的基本方向。
    小学生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基本习惯,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和相互制约的。对于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习兴趣通常情况下不是认识了学习的伟大意义和长远利益,而是有没有意思和当下的好处在哪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特别是父母们在很多情况下很难从儿童的角度去认识学习问题,常常会从成人对学习的意义理解的角度对孩子进行说教,得来的结果要么是孩子充耳不闻,甚至觉得枯燥乏味,要么就是当下听当下感动,身子一转就忘得精光,不是孩子没记性也不是孩子故意和父母对着干,而是父母的那些大道理全对,但是对孩子而言却是没有任何切肤之感的隔靴搔痒,无法与孩子们现在的生活和理解相匹配,因此也就成了正确的废话了。
    那么孩子的学习兴趣在这个阶段主要指的是间接兴趣而不是直接兴趣,也就说,孩子学习不会为了知识本身而喜悦,而是因为学习知识所带来的其他好处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称之为间接兴趣,一是知识的应用,就是学习的知识对孩子而言是有用的,在生活中能得到运用和强化,这是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观点和方向;二是学习知识所带来的额外刺激,如老师的肯定,同学的羡慕,家长的喜悦以及各种获奖等等。作为父母在这个阶段不需要过多地和孩子说教太多的大道理,而应该从情感上给予孩子更多的信任和支持,让孩子在进入规范的学习的进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兴趣感。基本的学习习惯对孩子当下的学习感受、长远的学习能力形成和学习兴趣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拥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每天能够快速高效地完成作业,不被学习任务所累,从一开始就对学习没有痛苦的感觉,拥有良好习惯的孩子不光学习能够顺利,更重要的是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按照天性去游戏和开拓眼界。拥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在日后学业任务越来越重的高年级时也能够游刃有余地安排学习,做到按部就班和心中有数。拥有良好学习兴趣的孩子,在培养学习习惯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并能积极尝试父母和老师的各项合理建议,而对学习感觉糟糕的孩子每天视学习任务为敌人,总是磨磨蹭蹭地不愿意开始,又总是左顾右盼地分神拖拉。因此,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感的培养需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支撑。
    父母“陪读”,小学生学习习惯初步养成的必经过程
     “请父母们回家要配合学校教育孩子。”这是很多学校的老师对家长提出的要求,到底该怎么配合,好像老师们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些懵懂的家长们,他们能知道的配合就是检查作业量有没有完成,稍有知识的家长还会协助检查作业的正确与否,协助孩子订正。其余的协助就只能是一套一套的大道理说教和端正学习态度了。这些似乎成了家庭协助学校的主要内容也是家长能做到的一切了。在这里,我们把探讨的话题紧缩一下,不探讨家庭如何利用生活衍生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内容,而仅仅围绕孩子的家庭作业问题,探讨家长培养孩子作业习惯的问题。
    首先,无论哪个年级的孩子都需要家庭作业。几年来,对于儿童的课业负担过重的探讨在媒体上频频曝光,不少教育主管部门和一些学校为了迎合社会情绪而发文件来规范和限制小学各年级孩子的课外作业量,甚至有些学校禁止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有书面的课后作业。我认为,进入小学后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需要培养孩子们的任务意识,通过任务意识的培养锻炼孩子们的责任意识和学习习惯。因此,家庭作业是必须的,同时,学校对父母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也是必须的。
    其次,要清晰父母在指导家庭作业过程中的目的。父母指导孩子完成家庭作业不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通过家庭作业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如果这个目标发生了偏差,很容易“陪”出一个依赖型的孩子、“陪”出一个对立性的孩子甚至“陪”出一个焦虑懦弱的孩子来。依赖型的孩子的表现是父母不提醒不督促就不学习;在学习中父母不看着就会走神打岔;作业遇到困难第一时间叫父母,请他们帮忙;有些孩子甚至连书和学习用具都是父母摆好了,然后请他来作业;作业做完了一推了之,等着父母来检查订正,而自己无事一般地走开;对立性的孩子的表现是对抗父母与他共同探讨学习,只要父母不说学习问题,那什么都好,一旦谈到了学习问题,马上就开始对立反感;父母想给他们提点建议他们也会不耐烦,觉得父母烦人;焦虑懦弱的孩子的表现一般出现在比较强势和急躁的父母和而比较内向性情温和的孩子身上。这种组合下的亲子在一起时,父母常常有这样一种感受,辅导孩子学习时,觉得孩子反应比较慢,越辅导觉得孩子越“拙”,父母在身边他们好像思维就僵化。这是因为父母在协助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的教育方法出现了问题,孩子这个时候的精力不在学习的任务中而是在时刻准备着应付父母焦躁的情绪。 
    如何才能陪出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呢?
    陪读是个技术活,它的效率高低是建立在亲子关系是否融洽的基础上,没有和谐的亲子关系,再精致的方法也无法生根,因为亲子彼此对对方的反应会歪曲、会怀疑、会抵触。营造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是一切家庭教育的基础氛围,是家庭教育的底色。
    有了温馨的常态的家庭亲子关系,父母良好的教育建议就能在孩子幼小心灵中生根,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强调师生情感对教育的作用。因为孩子不是一个等待输入程序的机器人,而是对父母的“指令”进行加工后才能转化成自觉行动的自主人,所以,教育能否成功就取决于孩子如何去理解加工父母的教化,这对父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很多孩子觉得老师和父母的教育不是为了他好而是为了老师的利益和父母的面子,基于这样的心理,学习的状况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有了良性的氛围,下面就来谈谈“陪”孩子学习的一个简单过程。
     首先,探讨一下孩子的作业时间和地点问题。
     很多老师和父母不断给孩子灌输这样一个思想“每天回到家就做作业,然后再玩。”这听起来似乎有道理,是让孩子养成前紧后松的学习习惯,不要形成拖拖拉拉的毛病,导致玩得不尽兴,作业做得也不利索。其实,孩子从学校回到家是不是马上就开始做作业,这可能需要因人而异,有些孩子精力比较充沛,不需要做任何调整,回到家打开书包就能开始作业;而有些孩子回到家一身疲惫,就需要让孩子适当放松,如看20-30分钟的童话、电视等,或者和父母聊聊学校的新鲜事,然后再开始作业。当然,这个调整过程不宜太长,一般以30-40分钟为宜。 作业的地点问题,小学生由于容易受新异事物的刺激,容易被环境所干扰,一开始的作业场所建议要简单、安静。如果家庭成员多,尽量不要把刚上小学的孩子放在客厅或者人走来走去的地方,谁走过来都可以和孩子说几句,这对孩子来说是干扰。如果孩子做作业时家庭中只有母亲和孩子两个人,尽量不要把孩子一个人放在书房里,这样孩子有什么表现父母不能及时看到,所以有父母反映:看他也坐在那里,但是半个小时才写一行字。这就是没能及时提醒到孩子,把孩子从神游中拉回来,这样长期也会形成拖拉的习惯。如果家庭成员少,干扰源少,可以让孩子选择一个他喜欢的地方,如今天在客厅,明天在餐厅,再过几天在书房,这样有利于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作业,也满足了孩子喜欢变化的心理。建议,孩子作业的环境光线要充足柔和,但也不建议面对窗户,因为窗外新异的刺激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其次,作业前的准备工作。
     1.个人准备。 这个准备主要指孩子在做作业前的吃喝拉撒的准备,不少父母反映孩子做作业时,不是要喝水要去厕所等等,而且每次的时间还很长。那其实不仅是习惯也是一种逃避。作业前该给孩子吃的喝的,该提醒孩子去厕所的,都应该提前做好,从而避免作业时的分神。
     2.物品准备。 物品的准备主要是孩子的文具的准备,如孩子的铅笔,有些孩子在作业时20分钟,其中有5分钟是在刨铅笔,稍微用点力气就把铅笔折断。具体准备的物品主要看孩子的在学习中需要用到的东西,可以和孩子讨论今天作业需要用到的东西,协助孩子一起准备,这样有利于孩子做事前准备能力的提高。物品还包括孩子作业时桌子的收拾,低年级孩子的书桌上不宜摆太多的物品,刚开始把复杂的文具盒,各种饰品拿走,只留本次作业必需的物品,这样避免孩子一边作业一边分神。当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控能力的提高,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物品以锻炼孩子的抗干扰能力。
    3.作业的计划准备。 孩子每天有多少家庭作业,这需要让孩子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孩子不是丢三落四地少做作业,就是觉得作业很多,越做越没有信心。每天准备一个小小的计划表,如下表:

作业时光

自由时光

作业时光二

自由时光二

作业时光三

找茬时间

讨论时间

******

20min

******

(8-10min)

******

(20min)

******

 (8-10min)

******

(20min)

******

******

语文(具体内容)

自由支配

数学(具体内容)

自由支配

英语(具体内容)

孩子自己检查

父母协助讨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刚开始的作业量可能很少,有些家长觉得没有必要这么复杂,其实从一开始就要养成这样的习惯,让孩子看着钟表(一年级的孩子如果不认识钟表,可以指着分钟告诉孩子长针指到哪个数字时做完什么)。当然这个计划需要和孩子讨论,在孩子认可的情况下去协助孩子实施。这里存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很多父母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有种感觉,就是每天都在和孩子斗争,孩子也觉得学习和作业是为父母做的,因为每天作业时都是父母不断地提醒唠叨,孩子不断受指责的过程。其实,父母辅导孩子学习只是协助的过程,是帮助孩子克服无序、分神的过程,亲子不应该是对立者,而应该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共同面对的敌人是分神、惰性等不良干扰和心理体验。没有计划孩子就被常常定位在态度不端正、注意力不集中、拖拉的耻辱柱上,而有了计划,亲子的目标就在计划上,是孩子和时间以及计划在斗争。
    再次,作业过程中的指导。
     1.抓大放小,重点突出
    抓大指的是抓住某个孩子某一个阶段主要训练的问题,不要指望一次解决所有问题,那样只能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个苦差事,永远看不到自己努力的效果。如孩子刚开始需要一定的规范,但是规范不是一步到位的,在小学一年级刚开始孩子首先要能尽快完成任务,不要拖拉,越是拖拉孩子会觉得学习越来越是个包袱。因此,能够高效地按计划完成任务是第一位的,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逐步提出一点改进的意见,如字可以写好看一点,因为要想把字写好写好不仅是态度问题还有能力问题,如手眼协调、动作力量等等。只有动作快起来,孩子的练习到了一定的量的累积,质才会有一个飞跃。很多孩子为了绣花似地写好一个字,不断擦掉重写,再擦掉,最后作业本都被擦破了,而且越写越累,越累越写不好。放小不是不关注,而是有层次地有选择地有步骤地关注和解决。因为教育孩子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
     2.明确任务,及时提醒
    孩子开始做作业前要明确时间和任务量,让孩子能有个时间参照。在每一个作业时间段内不能放手不管,等20分钟才过来检查完成了没有。这样容易造成孩子的挫败感,因为孩子在作业中分神是必然的,父母的协助就是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提醒、自我控制。当孩子出现走神时,如发呆、抠指甲、玩文具时,父母可以用最简洁的方法去提醒孩子,如咳嗽、摸摸头或简单的提醒,记住千万不要发脾气或者长篇大论地“教育”孩子,否则,父母就成了一个干扰源。因为孩子不是不懂道理,而是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需要父母帮助,只要孩子收回注意力就行。一般情况下,每个作业段的中间父母需要过来看看孩子完成的情况,这样有利于孩子自我调整作业进度,快要结束前来看看,这样孩子会有一个和时间赛跑冲刺的感觉,有利于孩子的时间感的确立。
    3.强化方法,提高效率
    孩子的作业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拦路虎,很多孩子的时间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浪费的。他们会冥思苦想得不出答案,要么就等,或者开始走神,要么就直接喊父母帮助,这样带来的问题是计划没有完成,孩子和父母的挫败感较强,效率低下。
    学习有基本的方法,这些方法是父母和老师过来人总结出来的,孩子没有切身体会,需要让孩子有所体验,并能得到成就感。一是复习,很多孩子一回来就拿出作业本开始写,很少有复习的习惯,其实每天学习的内容在课堂上听懂了,只是短时记忆,一天下来到了傍晚就已经忘了一半,这个时候在作业前能够把书本和笔记拿出来复习一遍,既能做到提高下面的作业效率又能提高记忆的能力。所以说每天的复习是必须的;二是遇到困难时,训练孩子学会跳过,快速把会做的和能做得做完,最后再攻克难题,如果在规定的时间还是没有结果那就等到讨论时光和父母一起讨论解决。这也有利于孩子形成快速高效的学习习惯。在孩子完成作业后,一定要孩子检查一遍,即使是孩子很难查出什么问题,但是这个习惯是必须的。千万不能让孩子一走了之,把检查作业的任务留给家长,因为检查本身就是完整作业流程的一个步骤。
     4.倾听、讨论,避免依赖
    孩子检查过作业后,遇到困难请父母协助时,父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看到孩子的错误而他又没有检查出来时,最好不要直接指出来,可以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用手指画一个圈,告诉孩子这个部分可能有问题,聚焦到一个范围后让孩子检查有利于孩子检查能力的提高。其次是孩子遇到困难时最好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应该多问问孩子的思路,也就是说让孩子首先谈谈自己的思路和问题瓶颈在哪里,这样不会养成孩子依赖父母的习惯,还培养了孩子反思的能力。直接给答案是最不可取的,需要父母加以足够的注意,尽管它很快能摆脱和孩子纠缠的困境,但是对孩子的长远发展不利。最后,孩子的作业完成后,父母不要代替孩子收拾书包和文具,无论多小的孩子都应该在父母的引导下完成作业的最有一步——收拾。习惯就是在这样的一点一滴的细节中养成的。
Tags:小学,低年级,学生,如何,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