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阅读教学重点在“读”

日期:2012-5-9 06:18 阅读:

所谓阅读,意为看、读并领会其内容。阅读教学,顾名思义,就必须在“读”字上下功夫。“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可见“读”在学习中多么重要,但就目前来看,许多教师往往忽略了“读”。一堂课中,讲解、提问太多了,用繁琐的提问牵着学生,从学生之口说出师心之意,学生读的时间太少了,更不用说揣摩感悟了。甚至一节课下来,部分学生还不会读课文,读得结结巴巴,达不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更谈不上理解课文了。因此,阅读教学重点在“读”。结合个人的教学法实践,谈谈以下几点心得:

一、要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在低年级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指读,即:自己读时,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读。听别人读课文时,他读哪个字我指哪个字。这样做的好处很多,首先学生指读时,可以手脑并用,和字形相对应,注意力集中记得牢,其次,可避免无目的的唱读,提高学习效率。随着学段的提高,再丢掉指读这根拐杖,进入学习朗读,默读。

二、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现实的阅读教学一直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这一层次,课堂气氛严肃,师生互动缺乏,教师只是对课文做一些纯理性的,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阅读的规律。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信息的流动方式基本上是单向性的,即师→生,这种封闭的信息系统,导致了信息的淤积,学生的想法得不到表达与交流,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要适应新的教改,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而代之以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要求教师要少讲,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要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阅读,增加学生自我阅读的实践,要求学生对一篇课文通过认真阅读,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哪怕是不够正确的认识,通过课堂讲解,以达到共识。当然,对于某些问题也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此建立在教师点拨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自读”机制。只有自学,学生才能形成语文能力。

三、把时间还给学生。摒弃教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做法,不要把阅读课上成教师才能展示课,那只是教师的阅读感受,不是学生的体会,至少学生还不需要。要引导学生有序有效充分地阅读,通过感知、感受、感悟去理解课文,尊重学生学习的结果,允许“百花齐放”,不要用标准的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想,个性化的课堂才能培养有个性的学生。

四、要扩大阅读量,重视朗读、背诵。老教育家徐特立说:“要理解必须记忆的东西。如果什么都背不出,什么信息没有,拿什么去联想、分析、理解,学习白话文,文字上的障碍不大,只要教师适当点拔,理解一般没有问题。无须刻意求深,去挖掘什么微言大义。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记忆最好的黄金时期,教师要抓信时机,指导学生多读多诵一些经典篇章,名言警句,日后含英咀华,用典范的语言信息充分实他们的头脑,使之终身受益。

五、要重视学生略读课文能力的培养。略读课文从三年级上册出现,在课标中也从第二学段出现了对略读课文提出的要求,就是粗知文章大意.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需要逐字逐句地理解、分析,它的特点很明显,贴近生活,条理清楚,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性强,适合学生们阅读.略读课文中课后练习少之又少,很多都是让学生们自己说一说感受和启发,教师基本上不用讲解,可以将文前及文后的提示作为读文章的一个指导,提示学生运用在学习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种种知识和能力举一反三,发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及内在意义并表达出来,粗知文章大意.有不懂的地方可在读文时记下来,同学之间通过讨论及教师指导进行解决,略读课文可以说是让学生自学的好途径.

Tags:阅读教学,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