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已被大部分教师所运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涮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像这样的小组合作,没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寻求有效的途径。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形式化的。 如何才能组织有效地合作学习呢? 1、将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 。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样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便给他们分好工十分重要。 2、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好的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并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我们这些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 3、教师参与到学生们的小组合作中去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我们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应是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 不必要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动不动就使用小组教学,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优质课评选中,牵强附会,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只有与实际的教学效果结合起来才能评价是否必要。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对学生认知水平、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资源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对课上要解决的问题要有一个估测:为什么这节课(这个环节)要用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么?如果要用,要解决哪些问题?什么时候进行?哪些内容适合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有所选择,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避免“把所有鸡蛋放入合作学习之篮”,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三、 不恰当的小组合作时机。 一般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共同参与探究、讨论,相互启发、互补,以集体智慧解决个体无法解决或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需要寻求他人帮助、产生了交流与合作的心理需求时,再安排合作与交流,可能更有实效。同时,学生要参与小组讨论或研究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因此,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时,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这样,学生的个人力量才能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出来,学生也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四、冷落了学困生。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意在让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的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得主动,形成深刻的体验。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亦常常看见这样的现象: 一些优生频频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学生只有旁听的份。在热热闹闹的氛围中,仍然掩盖不了“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做陪客”的事实。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评比活动,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目标。而教师的评价不仅面向个体,更注重对小组集体成就的肯定,让小组成员在激励中感受集体智慧,增强集体荣誉感。 其次,小组“代言人”要轮换。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都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通常由学优生担任),作为本组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对于这类学生来说,能获得同伴的信任,心中自然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必然会做得好些。然而对于小组内其他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呢?他们也有一种获得尊重、获得表现的需要。因此小组“代言人”不应固定,要进行角色轮换,尤其要关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够的,有些自卑感的学困生。 再次,从纵向发展的角度关注学困生。教师要用“放大镜”去寻找学困生的长处并加以表扬,使其能扬起自信的风帆,从而主动参与小组学习,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对学优生要进行教育,鼓励他们主动帮助学困生,在小组内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感受学习的乐趣 五、 教师角色没有定位好。 在小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无所事事,在教室中转来转去,根本就没有起到应起得作用。 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教师首先应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活动的要求; 在小组深入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为使小组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适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调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在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和应用时,教师更多的应是一个指导者。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比如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和概括发现的结论,提供应用知识的情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组汇报时,我们教师应先将多年来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让各小组成员们明白: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同时还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那么在具有团体的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小组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使这种学习方式更加合理,更富实效。 Tags:小组,学习,几点,思考 ![]()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