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在二战期间,德国战败,在那个漫天飞雪的季节,苏军即将攻进柏林。德国政府为了解决冬季取暖的问题,规定居民可以到山上砍树,但是只能砍那些病树和枯树,在此之前政府的林业部门负责将树木标记好。冬天过去了,人们惊奇地发现,山上那些没有标记的树德国人一棵都没有砍。这就是可怕的德国人,一个在政府即将倒台的时候还能严格遵守规则的民族。 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引用了上海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的故事。其中一号线是德国的一位工程师设计的,建成之后,屡屡被国人诟病的是一号线那地铁入口,往往要上去较大一段距离才能够下到地铁月台。于是在国人设计的二号线里,这一“弊端”得以改变,比德国人设计的要低很多,而且节约了很多材料。但是问题马上出现了,有一年份,上海市遇到特大的暴雨,二号线有的入口开始进水了,但是一号线却安然无恙。原来人家德国人在设计的时候考虑进去了极端天气的因素,严格按照设计理论进行设计,不偷工减料。至此,国人才叹服:可怕的德国人。 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宝马、奔驰、大众成为一种品质的象征,征服了全世界。按照规则办事是德国人的习惯,正是这种习惯成就了这个制造工业王国。 作为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计划可以订的很好,想象也可以非常完美,但是计划和想象与实现之间是一条鸿沟,缺乏了执行则难以逾越。作为单位,计划制度往往也可以订的很完美,但是缺少了执行,再完美的计划也会成为一纸空文! 作为个人如何提高执行力?就是要学会坚持,不打折扣。比如说,我要减肥,我计划一天锻炼一小时。计划订的很好,但是执行起来如何呢?今天下雨,干脆算了,明天吧。结果明天工作累的要死,算了吧。这样我想是不可能减肥的。在比如写日记、写反思、写博客等等,往往不能坚持。徐建华老师之所以能够写书,就是因为她能够坚持写;她之所以能够成为山东名师,我想也在于她能够坚持不断耕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比尔盖茨说:“我一生只做好一件事情。”成功者都在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地走下去。2002年,互联网世界遭遇了冰河期,阿里巴巴的马云先生告诉他的团队:“即使跪着也别倒下去。”如同那幅《掘井》的漫画所揭示的那样,成功往往在于能够坚持一会。坚持的路上要耐得住寂寞和孤独。 在执行制度方面,我想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军的军纪浓缩成一首口口相传的歌谣,便于传诵和监督。我想我们的制度能不能简洁明了,让人一看就懂?有的班主任模仿《三字经》把班规变得具体且朗朗上口,就是很好的做法。制度制定好了,如何执行?谁去监督?考察的结果怎么用?这些问题才是最重要的。最近我们初三决定从抓学生路队入手,贯彻精细化管理的有关规定。我们制定的路队管理制度如下: 八年级路队管理规定 班级队伍代表班级形象。路队管理的目标是:动作迅速,保证人数,队伍整齐,不嬉笑吵嚷,不追逐打闹。具体检查标准是: 1、及时站队。离开教室、公寓、餐厅、礼堂等学习、生活场所动作要迅速,自然队形到楼下(小操场),5分钟内站齐班级队伍,班级清点人数,并向检查人员汇报。动作拖拉的,每次扣1-5分。 2、保证人数。队伍行进前必须保证全部到位,包括值日生、上厕所者,否则队伍不能行进,人数不齐前行者,每次给班级扣10分。实际站队人数与应该站队人数对照,缺一人扣5分。请假者由带班老师证明有效。如果不站队或离开队伍私自出门、打电话、到医务室、到商店等,每人次扣1-5分。 3、队伍整齐。队伍行进时保持基本队形,前后左右紧凑,不掉队,不插队,不冲撞其他班级队伍,到公寓楼前时不并行,进入楼道或餐厅时不拥挤。否则酌情扣1-5分。 4、带班老师随队。要求老师跟队,老师不到不走,没有老师的指令不走。走读班放学老师要将队伍送到门外。否则,每次扣班级5分。 5、班级上课需要站队的,如体育课、微机课、实验课,必须严格按照要求站好队。如果因为没站队或秩序混乱而造成反映的,每次给班级扣5分。 整个制度体现了简单好记的特点,总结起来“及时,人齐,队齐,老师跟着”。然后就是执行的问题,级部安排检查员随队落实检查,带班领导落实检查情况。检查结果做到当天反馈,每周累计,计入班级积分。 据说著名的张瑞敏先生到海尔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落实禁止随地大小便。万丈高楼平地起,需要从小事情入手,张瑞敏先生做到了,成就了一个海尔帝国。我想,今天的话题是精细化管理中的执行问题,我们如果从身边的小事入手,从亟需解决的事情入手,狠抓执行,则规则意识就会形成,直到让守规则成为一种习惯,那时管理成果就会逐渐显现。 Tags:精细化,品质,贵在,执行 ![]()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