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浅析对校内网的认知变化过程

日期:2011-9-1 16:52 阅读:

摘要本文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视角分析了大学生对于校内网的认知过程。
  关键词认知变化 校内网
 
  一、分析背景
  上大学之前,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在电视上看到了关于校内网的新闻。新闻里介绍道,校内网在学生群体特别是在大学生之间是非常流行的,通过注册,每个人可以在里面获得一个属于自己的界面,在上面,同学们可以发表日志、上传照片或是分享视频。当时,这条新闻并没有引起笔者对校内网的兴趣,笔者也从没有使用过校内网。直到进入大学,在与同学们的接触中,笔者才发现校内网真的是很受欢迎,自己不使用它已经是落伍了。于是,笔者逐渐改变了对校内网的看法,并开始使用它。现在,笔者已经成了校内网的忠实用户,它成了笔者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以上简单介绍了笔者对校内网的认识过程。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社会心理学之后,当笔者回过头来试图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过程时,突然发现,整个的变化过程是非常有意思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下面笔者就尝试着利用所学的关于认知的理论来简单分析一下笔者对校内网的认知变化过程。
  二、具体分析
  (一)第一种认知。
  当时,在通过新闻报道了解了校内网后,笔者并没有对其产生兴趣,也没有使用这个网站。对这个行为进行归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两个原因在起作用。首先,使用互联网时,笔者主要是查找资料或是在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上浏览热点新闻,基本上不会去涉及博客、论坛这样的网站,因而觉得它们没什么用。其次,可能是由于性格偏于内向,笔者不习惯也不喜欢把自己的文章、照片统统“晒”到网上去的做法。基于这两个原因,笔者形成了对校内网的最初的认知:校内网就是一个类似于博客或论坛的虚拟社区,人们可以在这个虚拟空间里表达自我,相互交流。然而,这种交流方式并不适合笔者,因而校内网对笔者来说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也就没有必要去了解它去使用它。
  (二)第二种认知。
  进入大学后,在与同学们的相处中逐渐发现,许多同学都十分热衷于使用校内网。笔者经常可以听到同学之间谈论校内网:“你看某某的校内了吗,他又分享了一个特逗的视频。”“我回去要改我的校内状态。”“我上校内的时候遇到某某了,我俩聊了半天。”……接触到越来越多的这样的信息,笔者逐渐对周围同学有了了解,发现对于校内网,他们有着与笔者完全不同的一种认知:校内网在大学生中间真的是非常流行,同学们都在玩校内,这个网站俨然成为了同学间相互交流的平台。作为一个大学生,不用校内是一种落伍的表现。
  (三)在两种认知之间进行抉择。
  到底要不要使用校内网?这个网站到底有什么用?在一番斗争之后,笔者做出了决定:作为一名大学生,还是应该尝试着去使用校内网,去逐渐适应这种全新的交流方式。
  至于为什么会放弃最初的认知而迁就后一种认知,笔者觉的可以用社会动机来进行解释。首先,是一种归属与认同的需要使笔者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当发现别人都在使用校内网而只有笔者例外时,就产生了一种被孤立的恐惧。害怕因为不使用校内而让同学们觉得我比较怪异不好接触进而不接纳。为了能够获得对这个新集体的归属感,能够获得同学们的认同,我选择放弃自己最初的认知,去认同大家对校内网的普遍认知,去接纳和适应这个客观的事实。其次,笔者认为自我表达的需要也是促使笔者做出这种选择的动机。每个人在与新同学接触时,都希望表达一种友善的信息,使对方感受到我们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有着很强的同质性,我们可以成为好朋友。当意识到同学们都在使用校内时,笔者在心理上就产生了一种顺从他人的趋向。正是受这种趋向的影响,使笔者对校内网的认知逐渐趋同于周围人的普遍认知,以求得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三、启示与思考
  (一)刻板印象可能会产生认知偏差。  由于之前对虚拟社区这一事物有着一定的刻板印象,在初识校内网时,笔者就直接断定它是没用的,然而,后来的深入了解表明当时的判断是不正确的。因此,在对某一对象进行认知时,虽然使用刻板印象可以让我们快速了解它的特征,但还是应该尽可能地从多方位对其进行认知,防止认知偏差的产生。
  (二)充分理解他人,运用知觉控制来适应当下的环境。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生活圈子里并在这个圈子里与周围人互动接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心理、行为会或多或少的受到他人的影响,并且总是希望自己的思想看法和行为方式能够与周围人较为一致协调。如果发现确实是他人的认知、行为更为合理,就应该通过知觉控制来改变自己的认知、行为,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环境,消除心理困惑,与周围人更好地相处

Tags:浅析,校内,认知,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