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日期:2011-6-8 15:02 阅读:

       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百年清华取得的显著成绩,明确提出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要求,对全国青年学生和广大教师提出了殷切希望,进一步回答了“办什么样的高等学校,怎样办好高等学校”这个根本问题,是指导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一、深刻理解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方向,开启了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到强的新征程。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高等教育事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发展高等教育事业,要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始终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为己任。讲话第一次提出了“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论断,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功能定位和独特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突出强调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紧迫性。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但还不是一个高等教育强国。讲话在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高等教育时代使命深刻分析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处方位做出了科学判断,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高等教育只有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高质量,才能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新跨越,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思路。讲话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基本任务之一,是对大学功能认识的新发展。讲话强调,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进程。要坚持改革创新,鼓励重点建设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深化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桥头堡。这既是我国发挥制度优势,建设人才强国、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也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一流大学的新思路。

  二、准确把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强调了必须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来,阐明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坚持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要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高度出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从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出发,更新教育理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要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出发,努力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同时,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坚持以增强科学研究能力为关键。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深入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要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智力密集、学科综合交叉和国际学术交流广泛的优势,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方法手段的协调、集成和创新。要积极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坚持在科学研究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高等学校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增强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要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促进者,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学研用紧密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着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成为区域发展的助推器,主动融入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更加适应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打造教育特色和优势。要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者,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普及,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要成为国家高水平智囊团和思想库,面向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主动开展战略研究和对策研究,努力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坚持以实现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大学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努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努力传承创新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扬弃旧义,创立新知,使大学在创新和服务中以其先进思想和品格影响社会、引领社会。要努力营建境界高尚、底蕴深厚、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文化氛围,积极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要努力开展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促进人类文明和谐共生作出积极贡献。

  三、认真落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新的动员令,必将有力指导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

  第一,深化改革,完善体制。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依法治教,推动政府从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高等学校办学体制。要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依法制定大学章程,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

  第二,优化结构,合理布局。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开展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试点,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克服同质化倾向。要进一步加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区域内高校的统筹管理,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形成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要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要优化高校区域布局结构,支持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开展综合改革,启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继续推进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

  第三,锐意创新,争创一流。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各个高等学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一是努力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创新。高等学校要率先行动起来,主动加强与科研机构、企业的联合,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实质性的进展,涌现若干有影响力的战略联盟,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二是努力突出学科导向建设高水平大学。认真完成“211工程”三期建设任务,组织实施好“985工程”三期建设,为重点建设高校改善学科条件、汇聚高层次人才。以组织实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及“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为抓手,择优支持若干所高校的若干优势学科,力争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三是努力扩大教育开放。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有效形式,鼓励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优秀教师团队方面迈出更大步伐。

  第四,夯实基础,加强保障。一是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将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广大高校教师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要大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积极参与实施“千人计划”,继续组织实施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要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二是大力增加高等教育投入。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建立支撑质量提高的投入体制和长效机制。要抓紧研究制定各类高等学校办学标准、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三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国家数字化教育资源中心及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紧紧抓住全面提高质量这个生命线,奋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Tags:不断,提高质量,高等教育,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