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民办教育呼吁拥有更多机会参与中外合作办学。其实,中外合作办学,扩大教育开放,不仅仅给民办教育界带来机遇,更是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求。 深度开放推进教育国际化 当前世界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全新阶段,我国也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中国要得到更大发展,必须“深度开放”。 教育是我国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但与其他领域相比,教育的开放程度远远不够,竞争力还不强。当前,我国教育界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实施“深度开放”,在范围、内容、层次等方面进一步推进教育国际化。在教育开放的倒逼作用下,促进教育变革,推动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 更新观念 积极谋划教育开放 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的理念、功能、质量标准和运行规则;不能仅仅恪守沿袭多年的办学理念,而要将国际化的思想和要求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不能仅仅把教育看成是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活动,而更应看作是一种参与国际竞争的实体;不能仅仅用地域的标准来衡量教育的质量,而要按国际质量标准来衡量教育质量,向国际标准看齐。 首先从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高度谋划教育开放。一方面,加强对教育开放的研究,制定相应发展策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要积极组织各方面专家,结合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对我国教育开放的全局和发展走向进行全盘规划,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具体行动计划和可操作的行动路线等。另一方面,应理顺关系,组建相关机构,加强对教育国际化工作的协调统筹。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牵头,人事、外交、文化、公安等多个部门,定期组织不同行业、部门工作层面的联席会议,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高校,制定适合我国国情、校情的教育开放进程表。其次,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要做到趋利避害,坚决抵制有损我国国家利益的行为,切实地维护我国高校在国际化进程中的合法权益。 健全相应政策法规体系 教育国际化既需要政策引导,更需要法律、法规保障与规范,使之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使之具有长期性、稳定性。西方发达国家在促进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体系相对完善、内容相对全面的法律法规。而我国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则很薄弱,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显得尤其迫切。我们应虚心地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并组织专家分类开展专题研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当前教育政策法规中存在的、与教育国际化不适应的突出问题,制定、修订、废止和完善一系列相关教育政策法规,最终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既能符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的、又能适应教育国际化要求的政策法规体系。同时,还需对现有的《教育法》进行修改和完善,体现出与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精神。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创建国际竞争品牌 随着西方国家政府大幅度削减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高等教育已日益表现出非公共产品的一面,高等教育的发展已不再局限于国内或当地的大学校园,而是面向全球市场。一些高等教育强国纷纷在境外设校或投资教育,进行国际合作办学,抢占国际教育贸易的份额。美国许多高校采取多种形式,在印度、荷兰、新加坡、中国等地进行高等教育投资。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们不仅要抢占国内教育市场,更要积极力争国际教育市场份额。 但由于国家高等教育投入的许多政策没得到切实落实,导致总体上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能力不高,整体水平偏弱,不具备应对国际化挑战的竞争优势。为此,政府必须在巩固现有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经费投入的主导作用,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多渠道、多途径地吸收社会资金流入到高校发展,增强高校的基础建设能力,为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同时政府应加大力度,支持和创造条件,同国外互补优势明显的高校合作,进行国际合作办学,努力扩大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市场份额,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参与国际教育组织 争取更大“话语权” 国际教育组织在各国教育政策的制订和评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运用全球指标来支持教育方面的全球合作,推动跨国教育政策的制订等方面也具有影响力。 中国作为快速上升的国际经济和政治力量,在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这为我国高校广泛参与各类国际教育组织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国高校应积极加入国际性高等院校联合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大学联合会、英联邦大学联合会等重要的国际性教育组织。 我们与国际教育组织合作的战略规划中,应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活动,履行相应的义务,并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在推行教育合作战略中,从战略的高度,找到中国与国际组织及其成员国之间的利益汇合点,把我们自己的利益和其他成员国的利益有机结合,同时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实现“双赢”。 多管齐下 加大引才引智力度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吸引外商投资国家,成为全球资本瞩目的焦点,越来越多的国外优秀人才开始关注中国的发展机会。教育应牢抓这一发展机遇,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度,为教育应对全球化挑战准备最充分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一方面,采取措施吸引学成人才“回流”。通过创新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深化配套工作改革等系列措施,吸引优秀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际学术大师,解决当前国内学术大师紧缺问题。 可采取“落户式”“哑铃式”“候鸟式”等多种人才引进方式,吸引和聘请国际学术大师,建立人才“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一是通过校际交流,以互换学者的形式聘请外国专家。二是通过国家外专局同国外组织常年合作以及部分境外友好组织派遣的渠道,聘请国际知名学者到国内高校任教、讲学或从事科学研究。三是创设有利于学术大师发挥其才能的环境,如提供充裕的经费、研究设备,配备得力的助手。同时,集中力量加强对急需的和关键的高级海外人才的物质保障,努力改善工作与生活环境。建立起相应的激励制度,对聘请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或在重要学术领域中担任领袖的专家,给予重点资助。 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 留学生教育及其规模已成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发展留学生教育不仅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维护竞争激烈的国际教育市场,更是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近十来年,我国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不仅为学校教育与科研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高校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留学生教育发展还不理想:一是数量增长迅速,但总体规模仍较小。二是专业范围大大拓展,学历教育逐渐增多,但教育层次仍然偏低。三是学生来源地不断拓展,但国别结构仍单一。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发展留学生教育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实:其一,政府应加快制度创新,大力支持我国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其二,签署政府间学生交流协议,出台高校激励国际学生交流制度。其三,优化留学生教育培养模式,实施层次、实施方式可采取多样的形式。其四,积极开拓渠道,多方筹措资金,扩大留学生奖学金的类别和份额。 此外,要适当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准入领域,鼓励和扶植优秀民办高校参与招收外国留学生,给予那些实力强、质量好、口碑好的民办高校招收留学生的自主权,适当放宽民办高校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政策限制。通过市场竞争来发挥其各高校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良好的竞争格局。 Tags:民办教育,期待,参与,合作办学,深度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