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主课堂是对传统的“教师专制”课堂的否定。构建民主课堂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是发展良好师生关系的需要,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需要,是建设民主社会的需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领导者是构建民主课堂的关键。构建民主的课堂不仅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民主素养,而且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领导策略和掌握领导艺术。 一个民主社会的建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民主教育。“民主课堂”教学模式是民主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既然民主思想的精髓在于“平等参与、共同决策”,那么建构民主课堂就是要创造一个最佳的授业和学习环境,使师生能够为了共同的教育和学习目标自由而平等的交往,共同参与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民主决策。民主课堂是对传统的“教师专制”课堂的否定,挑战着教师的权威和能力。教师只有深刻认识到民主课堂教学对学生成长和人才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才能真正重视并努力研究民主课堂的构建,实施民主教育,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构建民主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 一、构建民主课堂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实施学校教育的主战场,课堂学习生活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学校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所以,我们在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过程中不得不考虑我们要建构怎样的课堂才更有价值和意义。建构自由民主的课堂,实施自由民主的课堂教学是民主社会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素养公民的必由之路。 (一)民主课堂的构建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能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根据自主权原理,人们倾向于对那些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尽最大的努力,或者努力保持和维护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教学目标只有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权运用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以及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才能真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进行主动的学习探究。显然,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课堂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是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绝对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讲”和“按老师说的做”,只能被动地接受和记忆所要学习的知识,只能被动地接受评价。没有权利的分享,则没有自主。“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就在于改革这种专制化的课程与课堂教学模式,代之以一种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能使学生广泛参与、自主决定的民主的课堂学习模式。” (二)民主课堂的构建是发展良好师生关系的需要 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的基石。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甚至是依附关系。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老师面前的唯唯诺诺,唯“教师是从”,全然没有“我爱吾师,我更爱真理”的精神和气魄。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关系应该是人格完全平等的关系,是平等探讨问题的关系,而不是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强调权利共享、鼓励积极参与和自主发展的民主课堂不仅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而且还交给学生恰当的主动权,这有利于师生间民主氛围的形成。教师不再是单一的领导者、裁判者、权威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激励者。民主的课堂为学生平等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可能。教师能够放弃外在的权威,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和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为外部特征的内在性权威,与学生平等相待。在这样的民主课堂上教师不仅尊重学生独特的认知和感受而且能以平常心对待学生的质疑,并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与过失。无疑,这些都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更加“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民主课堂的构建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需要 有效教学是当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核心追求。综合有效教学观认为,有效教学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预设的教学方案而实施的兼顾预设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动态有效生成效果的教学。可见,有效教学所追求的效果不是一般、低效或无效的教学效果,而是具体教学情境下预设的教学目标最大限度的达成和一定有效生成的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统一体”。有效教学效果的取得要求师生共同、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师生的“共同参与、民主决策”是民主课堂的主要特征。构建民主课堂则更有利于有效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民主课堂的构建是建设民主社会的需要 教育哲学家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是这样描述一个民主社会的:“倘有一个社会,它的全体成员都以同等条件,共同享受社会的利益,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生活相互影响,使社会各种制度得到灵活机动的重新调整,在这个范围内,这个社会就是民主主义社会。”一个民主社会不仅热衷于民主政治而且热心于民主教育。这与民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即“民主教育的长远目标是培养信息灵通、积极投入且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民主公民”。这就决定了民主必须从学校教育做起,从民主课堂建构做起,在每一个民主课堂里让每一个学生都自觉自愿地参与民主决策,以便结合具体问题使学生了解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以及自己的自由是否受到了他人行使权利和自由的限制。这样。课堂和学校成为民主实践的典范,为每个人在未来社会中发挥民排用、促进民主社会建设做好准备。 二、教师是构建民主课堂的关键 民主课堂的构建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总体来说,关键在教师。这是由教师的特殊社会角色和地位决定的。众所周知,教师是通过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来培养人才的专业人员。也就是说,教师教育教学、教书育人的专业职责是通过对学生身心产生特定的影响来完成的。根据领导理论,这样的影响力就是所说的“领导”,即指挥或带领、引导或鼓励追随者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无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是施加这样影响力的领导者,履行着教师领导的职责,学生就是在领导理论中被称为“下属”的追随者,教学目标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即教师领导过程中,师生共同努力实现的目标。不同的教师领导风格和方式会导致不同的领导效果和课堂教学形式。勒温(Kurt Lewin)的领导风格理论和赫塞·布兰查德(Paul Hersey Ken-neth Blanchard)的情境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认清“教师在建构民主课堂过程中的确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一理念。 心理学家勒温通过实验研究并按权力定位把领导者的领导作风划分为专制式领导、民主式领导和放任式领导三种基本类型。不同作风的领导者有不同的领导理念和不同的工作特点。结果发现:在以理服人的民主型领导之下,群体成员相处融洽,而且工作绩效最高;在非以理服人的独裁型领导之下,群体成员之间会产生攻击性行为;在完全放权的放任型领导之下,群体工作绩效最差。同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同正是作为课堂领导者的教师,以其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领导”的结果。所以,究竟要建构怎样的课堂,民主的、专制的还是放任自流的,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是否以民主的教育理念来“领导”学生。教师要努力以身作则,以理服人,在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效果评 价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教学事宜中要尽量与学生进行协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分配班级工作和创造学习机会的过程中要尽量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和爱好。平时谈话的过程中尽量以商量、建议和请求的口气,而非高高在上的命令口气。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带领和指导班级建构起一个民主的课堂。 当然,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学生因素和教学情境对教师如何实施领导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比如,面对小学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即便是民主风格的教师也难免采取一些看似非民主的规范型或指令型的言行来组织课堂。这种“向民主过渡型”的领导风格在一定的课堂情境下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是走向真正的民主课堂的必由之路。根据权变理论中赫塞·布兰查德重视下属的情境理论,为了领导高效,领导者可以根据下属的成熟度施加不同的领导。所以,课堂教学中因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在各方面的成熟度不同而实施不同风格的领导并不是对“民主课堂”教学理念的背离,而是走向民主课堂建构的必需。根据该理论,教师从对那些在能力到心理动机等方面很不成熟的学生施加直接指挥的指示型领导,到对那些相对不太成熟学生给予一定指导的说服型领导和对那些接近于成熟的学生实施共同决策的参与型领导,再到对那些完全成熟能独立完成学习工作任务的学生只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的授权型领导,都是民主课堂建构理念下的“具体情境,具体处理”。事实上,也只有一个具有民主领导风格的教师才能做到因时、因地、因教学任务和教学条件来灵活调整教师领导风格。教师通过学生成熟程度不同来调整领导风格,一方面高效地组织了教学,使全班卓越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也在教学实践中以合理有效的方式尽快地帮助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成熟起来,从而为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课堂的构建打下了基础。这样,随着学生的民主素养和学习能力提高,师生就可能真正实现以“平等参与,共同决策”为精髓的民主教学,并建构起民主课堂。在帮助和引导每个学生及班级共同体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其关键无疑还在教师。 总之,教师领导风格和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课堂的气氛。只有民主的、参与式的教师而非强权的、专制式的教师才能真正地发挥其主导作用,鼓励和引导学生共同建构起一个民主的课堂,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三、民主课堂的建构策略 教师要建构民主课堂,实施民主教育,以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效果的提高,多培养人才,培养好人才。但是,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民主课堂的建构对教师来说是有挑战的,并非易事。教师除了要拥有一定的民主素养,即要有一定的民主意识、民主态度、民主方法和民主能力外,还要在实践中增长民主课堂建构的智慧。教育教学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包含着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是兼具“科学陸”和“艺术性”的过程。教师要既能遵照一定的教育规律科学建构民主课堂,也要能根据课堂的教育情境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教育机智,形成教育智慧,以更好地建构民主课堂,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具体而言,教师要善于利用如下民主课堂构建策略。 (一)教师要具有真正的民主意识和民主态度 意识的问题就是理念的问题。教师一旦从信仰上解决了问题,深刻认识到传统的非民主课堂教育教学效果的局限陸,就会理解、接受和践行新的民主课堂建构的理念。但光有理念还不够,还要把理念化作态度和行动——比如允许课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和答案;尊重学生兴趣、个性、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效果的不同;鼓励学生学会聆听、学会质疑、学会合理的批判与互相的学习和交流;理解和接受学生中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不完美并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和改正不足,取得进步。 (二)教师要有一定的反思能力,不断检查自己的教育教学言行是否有利于民主课堂的建构 教师的反思可以是与教育过程同步的当堂反思——这与教学的生成效果息息相关,也可以是教学结束后的课后反思——这与预设教学目标的制订息息相关。但不管是当堂反思还是课后反思,教师都要勇于批判性地检查自己教学言行,坚决避免“目的是想建构民主课堂,但实际的言行却阻碍了民主课堂的建构”这样的教育教学误差。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旦遇到矛盾和冲突,一个善于反思、讲究民主的教师一定会首先从自己,即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领导者身上查找问题的原因,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努力寻找积极的民主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可见,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民主课堂建构的基础。拥有了这种反思能力,教师就能主动地、有意识地从各种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中进行学习,提高理解能力和有效解决各种问题与冲突的能力,促进民主课堂的建构,实施民主教学。 (三)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民主气氛,加强班级共同体的民主文化建设 教师除了在意识、态度和言行上要真正做到身体力行,为班级共同体营造民主气氛和建设民主文化做出典范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教学内容的讲解上、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以及师生关系的建设上真正做到放下权威、尊重学生、珍视差异、培养个性、努力创设一个安全并能进行积极反应的环境和班级共同体。因为只有身处安全、充满关爱和支持、并能得到及时关注和耐心疏导、解释和建议的环境,学生才能最大效果地参与、学习和健康成长。一个民主的课堂一定是充满友爱和愉悦、积极和向上的课堂,那些给人带来恐惧、害怕、压抑、不安和没有归属感的课堂一定是个冷漠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气氛不可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民主决策,也注定不可能是个民主的课堂。 (四)教师要善于使用自己的权威,以民主课堂的建构为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民主素养,实施“依法”民主 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民主课堂的建构同样需要师生共同商议、决策,建立起包括教师在内的班级共同体的所有成员都要遵守的“民主准则”。没有原则的民主是“无政府主义”。真正的民主课堂不是不要纪律的课堂。“班级授课制决定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集体化的学习过程,需要一定的规则和秩序来维护群体学习的效率。”只是规则的制定和秩序的维护不再由教师一人作主,也不是班级少数人作主,而是绝大多数学生参与制定的结果。这样,师生才能共同参与管理、参与评定,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从而走向成熟。只有在“有则可依,有责可施”的班级共同体建构中,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一方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为学生成为民主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奠定了基础。 总之,民主课堂的构建不仅是当今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全球化背景下教育主动迎接挑战的必由之路。只有民主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施民主的教育,因为在民主课堂上师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得到充分尊重和发挥,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管教者”而是和学生共同成长的促进者和学习者。学生尊重教师在知识和专业素养方面的权威,与此同时也得到教师对他们人格和差异的尊重。民主课堂鼓励参与,权利共享,师生为共同的教学目标依照一定的“民主原则”,自由探索、平等交流、合理表达,这不仅促进了学生个体潜力的发挥同时也为民主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合格的建设者和创造者。然而,民主课堂的建构并非易事,其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课堂建构的领导者,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决定着所建构的课堂是民主的、专制的还是放任自流的。所以,广大教师一定要主动承担起自我发展的责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民主意识和建构民主课堂的能力,并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民主的领导艺术。只有这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自律自主能力,从而建构起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真正的民主课堂,实施和加深民主教育,并最终培养出能在当今这个充满矛盾和挑战的世界里勇敢面对并努力解决各种重大社会及个人问题的人才和主力军。这正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Tags:浅论,教师,民主,课堂,构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