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日期:2005-10-14 13:03 作者:honglaoshi 阅读:

 

《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我是一名初中英语教师,担任初一英语的教学工作不是一年两年了。每次我都会为此年龄阶段孩子的天真可爱感到高兴,大家抢着回答问题,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但好景不长,个别的孩子开始搞小动作,乘机说一些费话或常常问一些无关的问题。这不得不让我苦恼起来!

记得有一次英语课,在带领学生们学习Lesson 95时,里面出现了一个重要词组:我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子造句。英语课代表首先站起来,声音洪亮得说,“ask Nick to do his homework.”我赶紧说,“  ”给予表扬。其他同学也不甘示弱,抢着造句。其中有一个学生说请他来我家吃饭,并把英文句子也同时说了出来,我刚要对其进行鼓励,突然有人插嘴道:“老师,请我们去猴家吃饭怎么说?这时学生有的偷偷看着班上那个又瘦又好动的学生,有的看着我怔在了那里,我立即明白了怎么回事。来不及细想,就严肃的看着所有学生,略带气愤的说,“不许给同学起绰号,上课不许胡说八道。”在我面带严肃的上了几堂课后,我发现课堂气氛沉闷了许多,有的学生开始发呆或小声嘀咕。提醒或制止多次效果均不是很明显。针对这一现象,我认真的思索起来。。。。。

反思(一):

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此阶段的孩子注意力比较分散,不能控制自己把精力集中在某一方面,自控性差,部分学生由于长期的娇生惯养以及小学教学模式的限制,常常养成一些坏习惯,如好奇、贪玩,惰性、懒散和起绰号,它们总是在不同的场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顽强的表现出来。教师往往采取经常提醒反复制止的方法,并端起老师的架子,

目的意在树立教师威信,让学生服从教师要求。在课堂上懂得如何去听讲,如何思考问题并知道何种行为、表现在课上是正确的。既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结果:效果不是很明显。学生回答问题时看到教师严肃的表情也有所顾忌,不敢踊跃发言。课堂沉闷起来,很多本应在课上显现的问题被隐藏起来,教师不能捕捉到正确信息,致使学生中出现发呆和嘀咕现象。

反思(二):

针对上述结果,我分析了以下几点原因:

1、         初一孩子的心理还不是很成熟,缺乏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力,上课爱问无关

问题未必是存心捣乱课堂,不是有句话叫“童言无忌”吗?老师不恰当的批评,会让孩子对这门课产生厌倦。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2、         此年龄的孩子好奇心和表现欲都很强。当教师由和蔼亲切变得严肃时,

课堂纪律好了,但无形中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也受到了压抑。

        总之,学生的学习习惯好坏都是从一点一滴体现出来的,学习习惯开始形成的时候,也要从善于从一点一滴培养,要善于开动脑筋,与学生沟通,总结一些好方法和经验比如大力宣传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树好榜样,让其互相结对子。或让其转换角色,自己监督自己的言行,善于引导学生同自身的不良习惯作斗争,学生心理才会不断向健康方面发展。

 

Tags: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