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如何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日期:2005-10-2 22:43 阅读:

如何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 用朗读演绎《花木兰》的美丽

案例描述:

放读:花木兰不可爱

在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花木兰》,通过聆听读书声辨别学生的预习情况:

有的学生的朗读节奏单调乏味,语气平淡无力,所谓心未动,情不发;有的学生虽然读得挺卖力,可是缺少情感的变化,没有在低柔处低柔,高昂处高昂;还有的学生甚至在低柔处高昂,高昂处低柔。

从这种朗读状况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起点与文本的好恶,并得到三个大致的信息:学生对文本的喜欢程度一般,对文本的认识空泛,对花木兰的理解肤浅甚至是误解。

导读:英雄是这样生成的

以此为契机,我改变了教学的策略,以朗读作为突破口。我说:“《花木兰》代代流传,经千年而不衰,就在于花木兰这一普通女子身上蕴涵的人格的力量、情感的力量。请你概括第一、二段的大意,并说说花木兰思想情感的变化?”学生经过一番思考,认为段落大意是“停机忧思,艰难抉择”;认为她从“忧叹”开始,最后亲情的力量战胜了忧虑。一个学生说:“英雄的初期也是凡人。花木兰一要经受女扮男装的考验,二要面临战争的生死考验,这对一个弱女子来说是何等残酷。‘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显得真实可信;后来的痛苦抉择则体现了花木兰的伟大。”我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节奏、语气的变化将这种情感的转化表现出来。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似乎有点喜欢上了花木兰。 学生经过讨论认为:

第三段“告别爹娘”应该读出“悲情”,这样花木兰的形象才更加真实感人。一女生说:“一个初次告别父母、出征远行的少女,她要顶着多大的心理压力!不哭才不正常。有一次暑假我随外婆去城里补习英语,住在阿姨家里。洗脸的时候想家,吃饭的时候想家,夜里还哭过鼻子呢。今天读到‘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啾啾’,深有同感,我佩服花木兰。“

第四段的“战地速写”应读出“悲壮之情”,读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豪迈,读出“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凉,读出“金戈铁马”的壮烈。

第五段的“凯旋归来”应读出“豪情”。有同学认为,尤其是读到“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感觉痛快淋漓,这段文字表现了花木兰的豪气,而豪气的背后是对名利的淡泊,对亲情的眷恋。

品读:英雄竟是女儿身

第六段“还家团聚”学生们认为应读出”喜悦之情“。学生读来语调欢乐,节奏轻快。我问:“是不是把所有的情感都读出来了?”学生们开始沉思,经过小组讨论,认为一开始“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铺排的手法,渲染了喜迎的气氛,应读得欢快如歌,酣畅淋漓。“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一小组认为应读得欢快,另一小组认为应读得缓慢。经过经烈的争论,最后一致认为开始要快读,表现木兰在“开”、“坐”、“脱”中急切回家的感觉;后来要慢吟,在“著”、“理”、“贴”中细细体味木兰恢复女儿装的温柔。“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认为要读出惊叹之情,犹如平地惊雷;那不仅是惊艳,更是惊智和惊勇:英雄竟是女儿身!这段美文,可谓一波三折,大起大落,读来酣畅淋漓,情致百生。学生在品读中更加深刻、细腻地理解了花木兰。

案例反思:

由于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受到他们的阅历和语言经验积累的限制,不可能感受得特别准确,一开始学生的朗读状况就说明了这一点。教学的起点往往要定在学生的学习起点上,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常识,但却常常被我们忽视。教学的机智就是抓住学生发展的最近区域,给予点拨、引导;教学的机智还体现在发现学情与我们预想的不一样时,是按部就班进行,还是灵活地改变教学策略。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在我们要给予学生最需要的东西,解决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人本主义思想所倡导的。教学的生命就在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朗读节奏单调乏味,语气平淡无力,表现了学生的认知状况。对此教师应指导其表情朗读,反复吟诵。重点在于指导学生细细体味细节处的情感变化,注意感情的跌宕起伏,时缓时急,语调升降,或重或轻。刚柔相济,从语言的气势、节奏、停顿中,引领学生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在朗读指导中,要激发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不仅仅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更要让人物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即花木兰不是天生的英雄,她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将英雄当作凡人来解读,复现她活生生的思想情感,而不是将她推上祭坛,供人瞻仰。这样的解读符合当代中学生的心理,也符合接受美学的原理。让学生超越时空,作一次精神的远行;与花木兰对话,与花木兰同行。

                                                                                  (章菊芳)

Tags:如何,通过,有效,朗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