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论教育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日期:2005-9-17 22:54 阅读:

论教育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茅云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中(710065

 

新的历史条件对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探讨教育及其今后发展趋势,将对我国正确实施教育战略有着重大影响。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既传播生产劳动经验,是社会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也传授社会生活经验,是灌输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它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培养人来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服务。因此,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具有一定政治觉悟的人是我国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正因如此,党的十二大明确地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党的十三大则进一步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警世之言。总之,牢固确立教育的战略地位,是由教育的重要功能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的。具体表现为:

第一,教育作为智力开发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具有开发人的智力和提高人的素质的功能,而开发智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将直接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人的知识、才能及受教育的程度,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建设没有后劲,关键在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在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特别是在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的形势下,国际间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和军事竞争,实质上就是智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谁在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优势,谁就会成为国际竞争中的优胜者。

第二,加快教育的发展,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要把现在还比较落后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完成这个宏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艰苦的努力,但最为重要的,是需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者,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各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而要造就这样一支人才大军,必须依靠教育。人才的极端重要性决定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第三,发展教育事业,加强智力开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目前还有它的特殊紧迫性。一方面,目前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不高,各类专门人才缺乏,已经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另一方面,我国现代化建设又面临新的形势,改革开放对人才培养和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人才的成长周期长。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它不仅影响我国目前的经济建设,还将对下个世纪的中国起着关键的制约作用。正如钱学森同志在《要为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设计我们的教育事业》、一文中所说的:“在21世纪,国与国的竞争,综合国力的比赛,最关紧要并有决定性的,是公民的教育文化水平。”

总之,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人力资源在世界上处于第一位,只有重视教育,用知识武装人民,充分开发智力资源,才能立于世界强国之林。邓小平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了这样一段话:“我多次说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我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可以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教育将影响中国的未来。

如上所述,教育是一种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活动。为了真正实现教育的功能,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今后教育应给受教育者什么?

目前,世界各国教育学者普遍认同的一点是,今后教育应给受教育者的是: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一教育思想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握这一发展趋势,并从理论与实践上去正确认识和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学会生存。这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要求。这种要求具体表现在学会正确处理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即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存在物”——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实现人的社会化,使之成为社会的人,才称得上是完整意义上的人。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作为社会的人,必须懂得自己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并以此为准绳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有利于保障和改善人们的社会生存条件。这本质上也是一个学会做人的问题。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是社会的主人,我们提倡每个人多讲奉献,以积极进取主动精神去实现人生崇高价值。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作为自然的一分子,要学会正确处理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的关系。要在掌握改造自然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切实保护好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后代造福。

其次,学会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便对未来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结构性大调整,作为人类进步标志之一的教育,越来越成为普遍的基础教育。据估计,在目前的工业发达国家,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后,平均要更换45种工作岗位。人类进入21世纪将面临三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就业困难:2008年,当生产自动化步伐加速时,数以万计的工作岗位将遭淘汰,成千上万的新职业将应运而生。这将意味着人必须有多次的知识和技能的补充和更新,才能胜任新的社会角色的需要。就是“从一而终”的社会岗位,人们原来具有的知识和技能也将面临这种迅猛变化的挑战。因此,学习将成为一个人的终身需要和过程,教育也将从传统的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信息科学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为学习化社会提供越来越充分的保证,从而进一步确立21世纪终身教育思想的地位。

最后,学会创造。人类的进步史归根到底是一部创造史。没有创造力的人不能称之为全面发展的人,没有创造力的社会也不能称之为进步的社会。而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现象,其创造性的重要意义自是不言而喻的。从某种意义讲,教育的创造性决定着社会的创造性。如果不会创造而只会重复,人类就不可能进步,就不可能获得生活和社会的进步。如果人类只停留在享用前人所创造的成果上,那将是人类向动物的回归,无疑是人类的一大悲剧。所以,教育的责任之一在于开发人的创造思维,教会人们学会创造。

     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将大大加快。衡量一个人素质的主要标准不再仅仅是他占有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创造能力、创新意识的强弱。这将是未来对人才要求的基本尺度。科林·博尔在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提供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一个人在未来社会必须掌握三张教育“通行证”,即学术性通行证、职业性通行证以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通行证。这第三张通行证便是要人们“学会创造”。以往总是强调人对环境和未来社会的适应,但这种适应是出于外界环境压力下被迫做出的反应性调整。而今天则要求人应该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力,主动去改造环境、开创未来,使环境、社会与人共处在一种良性互助的适应状态。正如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埃利雅得博士为该委员会立下的座右铭所言:“未来并不是一个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往它的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未来社会对人的创造力要求,无论是内涵的深刻性还是外延的宽泛度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的多。因为未来社会对人的创造力要求突出地表现为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因此,教育如何养成人们终身受用的“学会创造”这一基本素质,建立起能够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的机制,将是一个跨世纪的命题。

    中国是世界四大发明的诞生地,他那悠久的生存发展史已经为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做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勇于创造的民族,在这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让我们再谈教育,致力于培养会生存、善学习、敢创造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Tags:教育,及其,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