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行路难(其一)说课稿【一等奖】

日期:2015-11-13 15:17 阅读:
姜栋财  

地区: 四川省 - 成都市 - 大邑县

学校:大邑县韩场镇学校

1课时

行路难(其一)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2.理解这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在初一和初二上期学习了一定量的诗歌之后,对诗歌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学习本诗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同时,小学就开始接触李白的诗歌,对诗人李白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学生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唐朝的相关史实,这也学习这首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最后本班学生由于是农村学生知识较窄,所以在教学中应多加以引导和启发.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导入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学习古诗词要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记住其中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能够背诵

活动2【讲授】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

 有《李太白集》。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活动3【活动】三、学生自学诗歌,感悟诗人情感

1.自由朗读诗文

2、完成下列问题

羞:通“馐”,食物。   直:通“值”,价值。    箸:筷子。

顾:望。    安:哪里。    济:渡。

长风破浪:原来的表达是“乘长风破万里”,比喻的是一种境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云帆:是“高高的船帆”的意思。

2.请二到三名学生朗读诗文(赛读)

3.听朗读录音,划分句子停顿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通过朗读理解诗文的内容,自主合作探究分步完成下列问题:

1、诗中采用“”(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垂钓碧溪”和“ 乘舟梦日

2、诗中名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诗人自信(答“积极”、“豁达”、“倔强”、“乐观”等也可。)的性格。

3.诗人面对华美的酒席,却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内心的苦闷、抑郁的心情。

4.诗人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自己的政治出路被权贵堵塞。

5.诗人在第7句和第8句中用了两个典故,诗人用典的作用是什么?

答:诗人暗用姜太公和伊尹终得任用的故事,表示自己对重回朝廷仍然抱有希望 

6.最后两句诗,诗人的感情陡起,请说说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感情?
答:在经过前面感情的反复回旋之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7、 “斗十千”的“金樽清酒”,“直万钱”的“玉盘珍馐”,为什么勾不起诗人的食欲?

答:因为此时诗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心中抑郁不平,倍感世事艰难。

8、 诗人拔剑四顾看到了什么?

答: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这里指前途一片渺茫。

 9、 “闲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希望能跟传说中的吕尚、伊尹一样,有朝一日被朝廷重用,成就功名。  

10、 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

“长风”句表现了诗人冲决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同学们用它作为赠言,是希望友人对自身的能力坚信不疑,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

活动4【活动】四、探究诗文主旨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活动5【讲授】五、小结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活动6【活动】六、背诵这首诗

指导学生根据诗的意境背诵

行路难(其一)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行路难(其一)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导入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学习古诗词要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记住其中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能够背诵

活动2【讲授】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

 有《李太白集》。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活动3【活动】三、学生自学诗歌,感悟诗人情感

1.自由朗读诗文

2、完成下列问题

羞:通“馐”,食物。   直:通“值”,价值。    箸:筷子。

顾:望。    安:哪里。    济:渡。

长风破浪:原来的表达是“乘长风破万里”,比喻的是一种境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云帆:是“高高的船帆”的意思。

2.请二到三名学生朗读诗文(赛读)

3.听朗读录音,划分句子停顿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通过朗读理解诗文的内容,自主合作探究分步完成下列问题:

1、诗中采用“”(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垂钓碧溪”和“ 乘舟梦日

2、诗中名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诗人自信(答“积极”、“豁达”、“倔强”、“乐观”等也可。)的性格。

3.诗人面对华美的酒席,却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内心的苦闷、抑郁的心情。

4.诗人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自己的政治出路被权贵堵塞。

5.诗人在第7句和第8句中用了两个典故,诗人用典的作用是什么?

答:诗人暗用姜太公和伊尹终得任用的故事,表示自己对重回朝廷仍然抱有希望 

6.最后两句诗,诗人的感情陡起,请说说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感情?
答:在经过前面感情的反复回旋之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7、 “斗十千”的“金樽清酒”,“直万钱”的“玉盘珍馐”,为什么勾不起诗人的食欲?

答:因为此时诗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心中抑郁不平,倍感世事艰难。

8、 诗人拔剑四顾看到了什么?

答: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这里指前途一片渺茫。

 9、 “闲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希望能跟传说中的吕尚、伊尹一样,有朝一日被朝廷重用,成就功名。  

10、 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

“长风”句表现了诗人冲决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同学们用它作为赠言,是希望友人对自身的能力坚信不疑,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

活动4【活动】四、探究诗文主旨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活动5【讲授】五、小结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活动6【活动】六、背诵这首诗

指导学生根据诗的意境背诵

Tags:行路,其一,课稿,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