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ppt推荐: 大小:608.45K 版本: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 幻灯片1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 肇 中 幻灯片2 自读目标: 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学习本文“举例子、讲道理” 的论证方法。 幻灯片3 丁肇中(1936——),美国 物理学家。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 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 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 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 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 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 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 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 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幻灯片4 根据上下文推断词意并造句: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袖手旁观、一帆风顺 幻灯片5 1、本文的标题是论点吗? 2、从全文出发,概括“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探察物体(实验)而得到知识。 3、“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答: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多数人缺少完成一个成功的实验所需要的眼光、勇气和毅力。 幻灯片6 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一些读书人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传统儒家“格物”以“致知”的途径是 ______________ 。 (2)这样做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继续支配中国一些学生的表现是:_________ 。 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 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研究圣人之经书即可得到真理。 ①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②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幻灯片7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用课文原话回答。)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幻灯片8 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观点? 幻灯片9 下列对文章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关于格物致知,《大学》里的阐述自相矛盾。 B、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是因为中国人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C、“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是因为中国人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D、“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是由中国的文化背景及在这个背景支配下的传统教育观念决定的。 E、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批判了传统儒家教育观念,强调了科学探索活动怀疑求真的态度的重要性。 F、本文论述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非常有时代感。 B E 幻灯片10 讨论: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 幻灯片11 说明:幻灯片8的文本框有链接. 幻灯片14右下角的剪贴画是“返回”按钮. 幻灯片11葫芦上是结束按钮. 幻灯片12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幻灯片13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幻灯片14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 Tags: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