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教育资讯交流平台

2022年9月国旗下讲话稿:《 贵有三养 令人敬仰》

日期:2022-7-5 14:52 阅读: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新学期承载新希望,利用今天这个主题升旗仪式,我想与同学们谈谈关于教养、修养、涵养的话题。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时代变迁迭荡赓续。当今社会,衡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时不仅体现在物质财富上的悬殊,更多的是综合素质和精神层面的丰盈与贫瘠。一般而言,精神层级较低的人,往往是缺乏教养、修养、涵养,从一定意义上讲,“三养”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

一、“教养”:教,是条件,是人为因素,是指人的受教育环境、父母境界和教育方法等。养,是基础,是自然条件,是人拥有的先天身体素质和智力条件。教养是对自已的约束和对别人的尊重,对人对事,不卑不亢,做人做事,敢作敢当。与人共处时,让人舒服,愿意与你为友。知耻知荣,不失礼数,不在大众场合大声宣哗,不随意打断别人讲话,排队时不插队,不乱丢垃圾,懂规矩、守规矩。有“教养”之人,不会丢掉为人的尊严,不会逾越做事的底线。教养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教养体现的是人的修养,诠释的是人的价值。

二、“修养”。“修”是指修炼,进修,修正,修整,修补,修身养性等等。“养”则是对所“修”内容的培养,养成,生成,训练和修炼等等,即锻炼出能够表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某些行为。教养是一个人在理论、艺术、文学等方面能力的造诣,在有标识和无标识状态下保持行为的一致。修养之于心地,犹如食物之于身体。修养之“花”在寂静中开放,成功的“果”便会在光明中结实。有“修养”之人,常常德字为先,心态平和,修身养性,修心养德。

三、“涵养”。“涵”指海涵,胸怀宽广,有胸襟的意思。“养”则是指生养,培养,养成,训练或修炼出某种不为情绪所左右的、超出常人的一些行为。有“涵养”的人往往是通情达理的,有意见、有问题,能心平气和地解决。懂道理、明事理、知进退,有理解别人和宽容别人的胸襟。

具体而言,一个人要先有教养,学会修养,才会懂得涵养。
那么,同学们如何才能成为“三养”之人呢?

首先要严于自律、自我约束。乔布斯说,自由哪里来,从自信中来,自信哪里来,从自律中来。自律是一种美德,是人们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成长进步的强大武器。因此,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养成勤奋、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即使无人监督,也能做到遵守校纪校规和法律法规,上课认真听讲,独立作业决不抄袭,自觉抵制不良刊物,拒绝沉溺手机和网络游戏,诚信对待每一次考试,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言有度、行有规、事有范。

其次要善良真诚、礼貌待人。一个人的学识和文化水平再高,如果对人虚情假意,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想要别人善待你,你应该先善待别人。不管身处何时何地,都应该保持一颗真诚、友善的心,运用礼貌用语,做到言之有理,文雅谦逊,以宽广的胸襟对待矛盾摩擦,不恶语伤人、不盛气凌人;要做到态度亲和、举止端庄,学会关怀、赞美和支持;要尊重关心他人,尊老爱幼、谦恭礼让,帮助弱者。

第三要换位思考、宽容大度。《论语》中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要的、不喜欢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能拿自已的标准去衡量别人,而是要多体谅他人难处。对待家人,要态度柔和;对待老师,要谦卑恭敬;对待同学,要团结友爱;对待朋友,要热情坦诚。

同学们,一个人最大的魅力在于:骨子里有坚强,言行中有教养,交往中有包容,心底里有善良。“三养”之人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是推动社会文明和谐的领跑者。他们总是发光发热,去点亮这个世界,引领这个时代,温暖这个社会。希望同学们遵守道德底线、维护社会公德、崇尚传统美德,立志做“三养”之人!

谢谢大家。

Tags:2022年,9月,旗下,讲话稿, 贵有三养 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