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日记 青岛十五中 吴卓琼 何谓幸福? 有人云,幸福是来源于内心的一种感受,所以只有内心得到满足才是幸福的。我很赞同这种说法,在研修中,当局限的观念被改变,一个个疑惑被揭开,心中又充满了前进的动力时,心中充满幸福感。 第一篇:评价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什么是课堂中的评价,如何制定评价,怎样实施评价,怎样管理和整理评价?这一串是我刚拿到《21世纪课堂中的评价》学习手册是心中默想的问题。对于“评价”二字,我并不陌生,新课程学习已进行多年,评价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但说评价的概念,坦白说我并不能说出令自己信服的答案,更不用说深刻理解并合理运用评价了。 回顾自己的课堂,评价天天用,但用起来效果并不如人意。从评价内容上说,针对知识性技能的评价多一些,而过程性的评价就少很多,主要还是因为知识性的相对容易量化,而过程性的评价系统庞杂不宜量化,且很难兼顾所有学生。比如如何评价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如何评价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采用什么评价方法,使用什么工具等等。从方法上看,评价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对应的评价目标也并不明确,似乎真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之物! 第二篇:为什么而评价? 以前总在想一个问题:学生们学习了5年生物学,在最终完成学业时他们得到了些什么?是细碎知识点还是生物研究方法亦或是生命科学的理念?除了应试,我又能帮他们做些什么? 在模块1进行单元选择时,点开反复研究的界面就是《21世纪技能》。细数核心技能,三类11条逐条细分,没有假大空,实实在在体现了新世纪公民需要的基本技能。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培养了这些技能,那么得到好的学习效果也就水到渠成了,更重要的是这对学生今后更好发展是有益的。21世纪技能正是教学的培养目标重要方面,也是评价要关注的内容了。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是想到这个培养目标,也不能只给学生提供机会,更重要的是提供达到这一目标的各种可行的方法,哪些方法能把隐性的培养目标进行显化而可评价呢? 第三篇:评价有章可循 我的课堂评价是随着课程的推进进行点评、指导、测试等,虽然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情况,但没有形成体系,后续也没有管理和总结。而且知识性内容评价多,而能力技能方面评价比较困难。 模块2学过之后发现,五类评价目标(分析学生需求、鼓励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监控学习过程、检查理解程度和鼓励元认知、展示理解状况)使评价变得有章可循!不仅能关注结果,还能关注和促进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同时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这正是我希望达成的教学效果。进一步学习发现,不仅知道了用什么评价方法,还清楚了为什么用这种方法,学生学习的平台也如此人性化该有多好。 新的疑惑又出现了:如果要在日常教学中使用量规这种评价工具,如何解决有限的课时、课余时间与大量师生、生生活动间的冲突?我考虑主要有以下几个冲突点: 1若占用课堂时间 (1)量规使用前需要学生参与修订,若全体参与,以模块2活动2给出的“物质输入输出”量规的容量为例,修订占用多少分钟为宜? (2)一个单元的量规可能不止一个,如有21世纪技能量规或作品与展示量规或其他种类,若单元计划4课时,量规几个为宜? 2.若各个学科都占用课余时间进行量规修订和评价,那么每天仅有的一小时课外活动时间是否够用,如何平衡? 第四篇: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随着评价方法的进一步学习,才发现我前一天的顾虑是不成立的,评价的各种方法本身就与课堂融合在一起,不是孤立存在的。日记、学习日志、师生讨论会等等既是学习活动又能发挥评价作用。之所以存在疑虑,是我依旧没有放弃原有的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反思为例。在以前的教学中,课上主要是讲练交替,穿插讨论,学生在自评和交流中反思;课下预习案预留“我的困惑”专栏,复习时整理归纳改错本。仔细回忆这些环节,我发现虽然自己有意识让学生完成对学习的反思,但对学生元认知的关注不够,而学生反思的自主性也不高,只是按部就班遵循着老师的意图而已。改进方向:1.课上利用思维导图来促进学生反思,同时使这种学习方式发挥评价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修订,关注自己的思维发展,以便更好地反思和控制自己的学习。2.课后将预习和复习部分的反思合并成日记形式,并给以具体问题作为日记提示语。 几天的学习,我已感到幽闭的空间被打开,重又看到云淡风轻,闻到鸟语花香,内心充盈着满足!培训继续,幸福继续。 Tags:幸福,日记 ![]()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