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师研修的“笨”方法 荣成市第二十七中学 张华韵 老教师和年轻教师相比,身体和精力不占优势,研修之初,面对炎炎酷暑和“大爆炸”般的研修信息,一度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但是,多年积淀的责任感、不学就更“OUT”了的紧迫感、习惯性对研修的期待感凝聚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动力,战胜了“应付过关”的惰性心理,强烈要求自己不仅要学,还要学有所成。经过努力,摸索出若干“笨”方法,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一、通览学习目录,确定学习顺序 第二天的学习分为三个环节:环节1是“学习导引”,环节2是蒋敦杰院长的授课视频、PPT和任务单,环节3是相关资源(代讲稿)。我先看环节1的“学习导引”,了解学习目标、要求、内容等说明,再看环节2中的PPT,接着看环节3的相关资源(代讲稿),最后看视频。这样先从文本少、简单的大纲入手,逐步细化。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学习顺序,符合认知规律,老教师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二、步步进行推演,自问贯穿始终 教了大半辈子书,看的教育专著、听的专家讲座、参加的专业培训也算是不少,每每面对新理念和新思潮,我总是带着挑剔的目光审视:是不是老问题换了个新说法?是不是老经验的新包装?教育经不起折腾,一折腾就会耽误一批孩子。本次的培训给我的感觉是:既能接地气(基于教师教学实际问题的课例研究),又有高端引领(专家团队跟进),既有丰富的内涵(教学研究常态化),又有现代技术支撑(课例研究E流程设计),这些都直接满足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是为一线教师量身订做的专业化培训机制。 在学习“混合式课例研究”相关知识时,我也做到每步进行推演:“这个大标题下蒋院长会讲哪些内容?”“我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我关心的问题蒋院长是如何论述的?”“我们现有的哪些作法与这些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的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会感觉研修的信息量并不大,文本和视频并不长,学习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三、有疑马上求助,善用身边资源 与年轻教师交流、向他们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接受新生事物较快、知道的新东西多、思维敏捷、乐于助人。学习之初,电脑出了点问题,视频放不出来,很想自己解决,但时间不允许,马上请教身边一位年轻教师,他回答了两个字“重启”,我重启电脑,问题解决,真是畅快淋漓。最新的知识解读、最新的工作任务、最新的评价调整他们都无所不知,有这么多年轻“老师”在身边,研修真是一种幸福。 四、学会淘宝收藏,广揽他山之石 “入宝山岂能空手归”。研修平台上,不仅有专家组提供的饕餮大餐,更有广大研修者提供的宝贵经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早就建好了“基础知识”“阅读教学”“文言文教学”“作文教学”等目录,从平台上淘得好的宝贝--他校教师的宝贵经验,我会分类珍藏,细细品味,经过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以上四法,是自己的粗浅所得,写在这里,以期抛砖引玉,有更好的经验在平台上分享。 Tags:老教师,研修,方法 ![]()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