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磨课流程 造精彩课堂 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姜春玲 自己分管学校教学工作,曾组织过很多次听评课活动,如,三轮听评课(学期初的立标课、学期中的公开课、学期末的优质课)、同课异构(从多个角度设计同一节课)、一课多上(一节课经过多轮打磨多次呈现)、主题联谊活动等等,每次听评课活动也都力求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自我感觉,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研修之前,从没有怀疑过自己组织的听评课活动存在问题,也一直以活动组织得严密、严谨、有实效而感到自豪. 直到实地进入磨课环节,才蓦然发现以前听评课活动的肤浅,也找到了为什么整天组织听评课活动老师们的课堂教学却没有起色的原因. 一、磨课计划的制定--确定了明确的研究方向 磨课计划包括九个项目:群组名称、课例名称、所属类别、目标任务、研究问题、说明事项、流程分工、时间安排、教材原文.尤其"研究问题"、"流程分工"、"时间安排"这三项让磨课计划的有效实施成为可能. 反思:我们日常教研活动存在最大的问题是研究问题不明确,或者过于空洞、过于含糊,或者大同小异,常常使研究成为比一次常态的教研活动.此外,缺少明确的流程分工和时间安排,让多数教师变为了旁观者,使得研究最后成为授课教师和教研组长两个人的事情. 改进:每次主题活动都要根据需要有计划地确定一至两个研究问题,并统筹安排时间和分工,让所有教师参与进来. 2、第一次备课--呈现了教师的个性理解 为了更好地展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授课教师此时需要认真地阅读课标和教材,备写出自己满意的教学设计.这份教学设计,是"基于个人经验的第一次备课",是授课教师知识积淀和教学经验的展现.从我们研修组姜松杰老师的第一次备课中可以看出,他在建构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模型时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先想后做,先学后教",既借鉴了第五个专题的独立思考、第六个专题的自主学习方式,也是邱学华尝试教学法的体现. 反思:姜老师刚任教数学学科不久,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专题学习、尝试教学法融合为一体,我认为除了姜老师的勤奋好学,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任务驱动,即他的教学设计将得到全组学员的评价,将面对全组学员的质疑.而我们日常听评课活动的第一次备课,大多是"在群组意见基础上的备课",所以已经无个性可言. 改进:第一次备课,教研组没有必要参与意见,授课教师完全可以依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完整地展现自己的设计思路. 3、备课研讨--展现了各自的思考结果 这个过程分为两步: 先是每位成员结合研究问题对姜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独立地修改,为的是让研究问题更好地得到突破.因为每位教师的出发点不同、对教材的解读不同,所以修改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正是这不同程度的修改,较群体七嘴八舌地议论更加趋于理性;也正是这独立的修改,让老师们才能静下心来,慢慢品位、领会姜老师教学设计的意图,提出自己独特的修改意见. 然后是教研组集体的备课研讨会,双方互相质疑与提问,阐述修改的理由. 反思:我们日常的备课研讨是说完大环节说小环节,想起什么说什么,是无序的、凌乱的,授课教师听听好像都有道理,反而无所适从,丢掉了自己本色的东西. 改进: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也可以将授课教师自备的教学设计印发下去,让教研组老师先独立修改,然后再进行研讨.这样既锻炼了组内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让授课教师在观看他人的修改时产生不一样的思考,并择其善者而从之. 4、第一次试讲--展现了自悟的群体智慧 在阅读组员修改的教学设计后,授课教师对本节课内涵的把握、学情的分析更加深入.第一次试讲,展现的是个人对群体意见的理解及对群体智慧的感悟. 反思:我们教研活动的试讲,或者是授课教师自己备写,或者是集体打造,有时甚至具体到一句话、一个动作,授课教师成为教研组的传声筒,展现的课堂是一个套路,失去了课堂教学应有的灵动. 改进:教研活动要处理好教师个体与教研群组的关系,充分发挥授课教师的主体地位,避免包办代替. 5、分工观课--抓住了研究的本质问题 数字虽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是,却能反映一定的问题.时间分配、自主学习方式、知识与能力协同发展、教师提问效度四个观课纬度的选择抓住了我们本次磨课的研究问题,即长(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建模策略、学习知识的同时促进能力发展. 反思:以往观课,虽然我们也有研究主题,比如,概念教学、几何教学,甚至是练习课、复习课的教学,但是,我们观课和评课时也多是依据自己的感觉随机点评,几乎没有去考虑概念教学到底应从哪几个方面建模?这节课从哪几个角度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授课教师是如何解决这些冲突的?教师的提问在这节课中共有多少?有多少是无效的?学生自主学习了多长时间?有效吗?等等.所以,我们组织了大大小小无数的教研活动,却是年年岁岁花相似. 改进:制定磨课计划时围绕研究问题就需要确定好观课纬度,每次不宜多,三个以内即可,争取研究一次解决一个问题,追求研究的实效和在研究过程中的全员参与. 6、评课议课--引发了智慧的思维碰撞 评课议课,这是磨课环节中经验和智慧共享、碰撞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手中有了科学的观测依据,所以,老师们评课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每位教师不同的观课纬度也反映了不同的问题,互相之间的交流也是思维产生碰撞、生成经验的重要时机. 反思:我们日常的教研活动,无论主题的内容有什么变化,我们的评课议课都是从教材解读、环节设置、教学方法、学生习性、教师素养、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点评,循环往复,使得研究重点变得不再是重点. 改进:用事实说话,用老师们手中的观课数据说话. 7、第二次授课--展现了问题解决的策略 在评课议课后的再次授课,让我们研究的问题得到了较好地呈现,让老师们的日常教学有了设计的思路和依据. 反思:我们日常的第二次授课,大多教师的课堂会来个180度大拐弯,面貌焕然一新.全盘否定自己的思想、全盘接收他人的意见是我们在听评课活动中最常见的问题. 改进:抓住本质,有选择地接收他人的建议,形成自己个性的授课风格. 8、总结反思--提升了解决问题的经验 围绕整个磨课流程进行反思,是对整个磨课过程的回顾与整理,是对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落实,无论从磨课流程还是课堂教学上都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和梳理. 反思:反思我们教研活动的总结,仅仅局限于各个环节的设计以及对自己的启发.主题活动结束,反思也随之停止,失去了教研活动的意义. 改进:严格按计划进行,让反思的过程成为我们提升经验的过程,提高效度. Tags:循磨课,流程,精彩,课堂 ![]()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